住房,作为民生之本,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房地产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的关键节点,“好房子”的标准已不再局限于面积大小或装修的豪华程度,而是回归到居住者的真实体验与需求。群众满意,才是衡量“好房子”的根本标尺。
住房的价值本质在于满足居住者的实际需求。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稳步提升,但居住满意度调查却显示,仍有相当比例的受访者对现有住房条件存在不满。这种数据反差揭示了一个关键问题:住房品质的提升不能仅靠硬件指标的堆砌,更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去年,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指出,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为“十五五”规划开好局打下基础的关键之年。住建部将围绕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改革,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大力推进城市更新,统筹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
在政策层面,国家《住宅项目规范》的出台标志着“好房子”标准进入精细化时代。新规范从层高、楼板厚度、电梯配置到新能源车位、老年活动场地等细节入手,将居住品质的衡量维度从单一指标扩展到全生命周期需求。以层高为例,新规要求新建住宅层高不低于3米,比现行标准提升20厘米,这一改变看似细微,却直接关系到居住空间的舒适度与心理感受。
“好房子”之争本质上是一场价值理念的回归。当行业告别“高周转”模式,当购房者走出“唯地段论”误区,住房的居住属性正在重新凸显。这种转变要求我们建立三个维度的认知重构:在价值判断上,从“投资品”回归“消费品”本质;在评价体系上,从“硬件指标”转向“体验感知”;在发展模式上,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深耕”。数据显示,实施“先验房后收房”制度的城市,房屋质量纠纷下降58%,这充分证明尊重群众知情权、参与权是提升住房品质的根本路径。
群众满意成为贯穿住房建设全链条的行动准则。这需要政府完善制度供给,企业转变经营理念,社会形成监督合力。当一栋栋建筑真正承载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时,“好房子”的终极答案自会水落石出。
责任编辑:王灿灿 校对:超级管理员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