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考察湖州市安吉县,在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二十载光阴流转,中国以生动实践,破解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两难”矛盾,书写出全球瞩目的绿色答卷,造福中国、惠及世界。
“两山”理念的核心,在于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传统发展观将二者视为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而“两山”理念则以辩证思维打破这一桎梏,提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统一论。它强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而是可以通过绿色转型实现共生共荣。例如,宁夏枸杞产业通过“四个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将生态种植与高端加工结合,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更让枸杞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红色引擎”。这种实践印证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兼容性。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优先论,则体现了对生态底线的坚守。当环境容量成为发展约束时,牺牲生态换取短期经济增长无异于竭泽而渔。浙江安吉余村的转型便是典型: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从粉尘漫天到竹海连绵,余村用实践证明,生态优先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
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论,则揭示了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通过市场化机制和产业创新,生态产品可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福建南平的林业碳汇交易、江西的“以竹代塑”产业、浙江丽水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均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成功案例。这种转化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更为全球生态经济学提供了新范式。
“两山”理念的实践,首先在浙江落地生根。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到全国首个生态省建设,浙江以“生态之都”杭州和“两山”理念发源地安吉为标杆,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道路。如今,浙江的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等指标均居全国前列,绿色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全国范围内,“两山”实践同样硕果累累。塞罕坝从荒漠变林海,内蒙古防沙治沙成就斐然,四川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持续巩固等等,这些实践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通过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绿色农业等产业,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群众的“幸福靠山”。福建红茶与枸杞的产业融合、湖北堰河村的“三位一体”治理模式,均是“两山”转化路径的生动体现。
“两山”理念不仅是中国的发展哲学,更是全球生态治理的智慧贡献。面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挑战,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绿色合作,将“两山”理念转化为国际行动。在太平洋岛国,来自中国的菌草技术培训项目帮助许多当地民众摆脱贫困,追求更好的生活;在非洲,中国发起的“以竹代塑”倡议不仅有效减少了塑料污染,也让竹子成为当地民众眼中的“绿色金子”。这些实践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思路。
二十载春华秋实,“两山”理念已从思想星火发展为燎原之势。它不仅重塑了中国的发展模式,更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东方智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需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实举措,持续深化“两山”实践,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中华大地的最美底色,让金山银山真正造福子孙后代。
责任编辑:王灿灿 校对:北山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