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画院 > 

在汲取中生发——艾绍鸿书法作品欣赏

发布时间:2024-07-15 10:09:10|作者:魏强

_DSF0338.jpg

艾绍鸿书《台城》


十多年来,艾绍鸿以其不菲的创作成绩,跻身于长安中青年书法家骨干队伍之中,令人刮目相看。艺术源于实践,艾绍鸿从实践中提炼艺术素材,从实践中汲取艺术灵感,从实践中丰富创作主题,从实践中探索艺术与传统文化结合的精髓,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价值取向和审美态度。艾绍鸿的艺术离不开实践,也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汲取和创新。


在汲取中生发


从艾绍鸿的创作经历来看,传统文化对艺术创作影响很大。“要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科学分析并汲取传统和当下的艺术创造精华,结合自己生活的实践,守正创新,培根铸魂。”艾绍鸿常说。


艾绍鸿的书法学习与创作呈现出一种多样性的特点,篆、隶、楷、行、草诸体皆有所长,相比之下,楷行二体或更见心得。


绍鸿习楷,初以颜、柳入门,其后则上涉下取,遂见化变功效。对于楷书的研习,绍鸿不以单一书体为归旨,他认为“学习楷书不仅能够提高习书者对字体点画、结构的认识和驾驭笔墨的能力,还能为学习其他书体打好坚实的基础。”如此,也就理解了他如何能在广涉诸体时,可以快速登堂入室的缘由。由楷而行,绍鸿遵循的是“宋人尚意”的路子。崇法而不拘泥于法,在点画结构之外,寄寓的是笔墨的趣味,蕴藉的情思,读来如对坐君子。


人们看待事物,历来有“形而下”与“形而上”之别,二者既分又合。于书法而言,“形而下”多表现在“法”的层面中,而诸如情感、境界这种“形而上”的内容,则需通过修养方能有所获取。从理论上说,“法”或者是有限的(当然,也远非学习者皆能尽得其法),而修养则广阔无垠、深不可测。绍鸿于书法之余,也喜欢自作诗文,且以篆刻艺术见长,可以说,诗书画印这四门功课既是他修养的途径,也是他展现修养的形式。


由学习而创作,是一个从汲取到生发的过程。前者是获取他人的成功经验,后者是表现个人的艺术感悟与生命体验。二者有着密切的关联,却又并非一种必然的结果。譬如神秀和慧能的经历与偈语便是明证。勃然生发是每个从艺者的终极追求,而艾绍鸿的作品往往带给我们更多的生发意象。


在平常中锤炼


谈到艺术创作,艾绍鸿认为保持一颗平淡恬静的心态是书法艺术创作从一个高度达到另一个高度的基础,书法创作需要一个长期学习和反复锤炼的漫长过程。“任何一门技艺的熟练掌握,都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有些事情则需要更长的时间。”艾绍鸿以学习书法的过程为例:从临帖开始,由“对临”到“背临”再到“意临”,仅仅是起步阶段,到了能独立创作,这中间所需要的时间就更长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167_1709283299_hd.jpeg

艾绍鸿书自作诗《登秦戰》秋登秦岭望层峰,满目烟云气郁葱。岩路透迤崎曲上,凭高览胜踏豪风。


p45-38705.jpg

艾绍鸿书《摩诃般若波罗蜜心经》


艾绍鸿_DSF0065.jpg

艾绍鸿隶篆书:自作诗《登秦岭》秋登秦岭望层峰,满目烟云气郁葱。岩路逶迤崎曲上,凭高览胜踏豪风。



当然,能创作出完整的作品来,也仅是书法艺术创作的开始,其中,临帖创作、创作临帖的反反复复,技法的充实、学养的提高以及个人风格的形成,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那么,又是什么力量,使得艾绍鸿对待书法艺术如此执着,能耗费那么长时间走下来的呢?艾绍鸿自己的总结是有一颗平常的心态。马祖道一禅师有言:“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艾绍鸿认为,平常,自有从容,自有力量。艺术创作需要保持一颗恬静、淡定的平常心态,做到具有“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艺术情怀。


在汲取中自我完善


艾绍鸿认为,书法是文化中的文化,书法如果没有文化的供养,仅仅就成了写字而已。书法不仅要具有艺术的基本特征,同时还要传达时代文化精神气质,才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谈中国书法就离不开中国文化,学习中国书法更不能没有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


纵观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那些著名的艺术家们,无一不是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饱学之士。因此,学习书法不仅仅是一个技法的修炼过程,更重要的是在技法熟练后,书法家应该具有的文化素养问题。一个有鲜明个性、富于学养、有性情、有办法、有韧力的书法家,往往能够在书法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做艺术,其实是在不断地学习中完善自己。”一个书法家对传统文化的综合修养决定着书法探索的深度,独有才情则决定着书法人生的高度。数十年来,艾绍鸿朝临暮读,博涉约取,集百家之长终成一家之美.他的行草书以米芾为范本,线条多变,灵动传神,“如蜿蜒不断之峰峦,粗犷处不失细致,秀丽中又见深厚,耐人寻味”。


在汲取中自我完善,艾绍鸿对传统书法领域的理解和见识让他始终保持清晰的头脑,理性的思辨使他的作品始终保持一个不断突破、蝶化的过程。他通过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敏锐洞察,追寻滋养自己书法的源泉,探知幽深,深挖细研,笔尖转使在笔墨世界里,集众所长,以为己有,不断提高筑基的原点,然后,他咀嚼生活与造化、艺术与人生的点滴感悟,让书法之美、人生感悟、独到才情高度融合,互生奇妙。可以说,深厚的传统理论和书法功底,使艾绍鸿对书法的审美眼光、审美感觉等方面有一个扎实牢固的积淀。


在汲取中推陈出新


书法家大多都不轻言“创新”二字,因为这两个字对于书家来说并不是轻松的字眼。其实,这是创作心态的问题。可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切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做法,只能为历史所抛弃。


创新不光是在学习传统基础上的创新,重要的是书法家自身创作基础上的创新。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我们在字帖的选择范围、临习的方法以及创作条件和创作环境等方面都优于古人,在吸取中推陈出新的效率也更高。特别是备受瞩目的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让更多书法传统经典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得以广泛深入地传播,同时也让更多新型的创作方式得以实现。


艾绍鸿认为,守正创新,培根铸魂。传统与创新并非对立关系,古人早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并早已辩证地得出结论——先与古为徒,再与古为新;既古为今用,又推陈出新。


古人的觉悟无疑来自世世代代的书法实践经验,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艾绍鸿的书法汲取诸家之长的同时,推陈出新,写出了一番清新之气象。


照片_20230706171357.jpg

艾绍鸿,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陕西书学院创作研究室主任、专职书法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其书法作品多次入展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并有获奖。


责任编辑:王灿灿 校对:杨文博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