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画院 > 

汤永志:书印人生四十秋,匠心独运传千古

发布时间:2025-09-09 10:49:17|作者:涂道亮

微信图片_20250325172123.jpg

朱熹 《春日》69㎝*69㎝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微信图片_20250115113208.jpg

对联:壁垒一新,文章千古 138㎝*34㎝*2



我与汤永志相识近四十年,师出同门又一同供职于铜陵市书协达二十年之久。汤永志为人坦荡谦逊、乐于助人,为艺执着用心,持之以恒。虽命运多舛,然乐观应世。无论生活多么困顿,他对书法篆刻艺术的追求都从未放弃。他常说,书法是他心中的一尊佛,他视艺如命,以书证道,将艺术化熔于平常,做人研艺,力求无为。


汤永志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学习书法,师从著名书法家、篆刻家、篆刻理论家阮良之。以颜柳楷书为根基,行书法二王,篆追《散氏盘》、《毛公鼎》,隶宗曹全、史晨、衡方、乙瑛、礼器、张迁诸碑,并掺以汉简。三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上溯汉魏,下窥唐宋明清各代法书,熔碑帖于一炉。他的书法创作以隶书为主,追求生拙坚净的艺术效果,其隶书守邓石如之质,取秦汉简牍之象,在法、象、意之间蒙养生活。在近期各种展览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汤永志对古法的汲取,把隶之整饬和简的散逸、交错合融,能化古入今,不为传统所缚。看他创作的隶书,你会明显感到线型时尚飘逸之外形下,潜藏着深厚的古法之蕴。他的隶书线形造制,简约而不简单,并能很好地融书法的两极,以求章法灵动不失生拙,形成他的独特的隶书风貌,他把自己对自然的观照注入作品。以广博的社会实践和字外修为,涵养线质的平和化境。他创作的隶书,有汉之质、宋之巧、清之趣,用笔质朴凝练,浑融简拙。结字整而有让,注重墨白的分格,取势间杂草意,显得跌宕多姿。汤永志认为书法是一种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视觉艺术,在时间与空间中完成心念和刹那,应有一种冲动,一种震撼人心的审美。


DSC_1073.JPG

卓厚瑶题奉化雪窦寺:门空月朗撷翠梵香生妙趣,谷静风轻裁云补衲寄禅心

DSC_1079.JPG

济南千佛山兴国禅寺正门石刻对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中人

图层 0_1.jpg

篆书对联:风采三秋明月,文章万古长江

图层 0.jpg

《后汉书·孔融传》坐上客常满,尊中酒不空


汤永志的篆刻从汉印入手,得其肃穆,又近摹明、清印风,有着很强的写意性,尤其表现在他的创意上。也许是徽派篆刻的渊博,明清徽皖篆刻大家,无论是篆刻的实践还是理论的成果都引领潮流,各呈风雅。他篆刻创作受徽派影响很深,尤以对明清的书法篆刻研究亦颇深入,近年来见报的系列书法、篆刻论文,阐述其独立的艺术见解。对于篆刻创作,他虽遍猎明清各派,风格多样,但总体体现为大、雅、厚、拙。就篆刻个性语言,我更喜其佛像造制。当代佛像印创作,不乏才俊,然以我执入印者众。汤永志佛像篆刻以禅蕴大化,抽剥概括,使造像印在不似之似间,以求化境,确非易事,这大概是在深厚生活中之再现,以印证佛,行方便法门,有空山照花,坐看云起之感。汤永志对印章的研究深入而全面,这一点与其师阮良之先生相契。他能很好地发扬乃师艺术精神,古今互用。阮良之对明清徽皖六大家论述以及“以印入书,以书入款”两题论述,倡导古雅正大、弘扬书法篆刻艺术美等观念,这些观念对汤永志影响很大。故他所刻佛像印创意独特,刀法生涩从容,体现碎刀徐进之节奏感,笔画之粗细变化,线形刚劲钝拙,柔中寓刚,起止转落,刀过无痕,使其笔意刀味之外而有别趣。他在印章创作中还善于造险化险、计白当黑,营造开合,使其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能圆融古今刀法,使其印风更具朴茂,灵动中有沉稳,方寸之间尽展意象,达到心手双畅之书写之境,做到了心性与气质相表里,内敛与奔放和合为一。


汤永志曾在他出版的书法作品集后记里,描述他与书法的情愫。“我爱在砚田耕作,是墨香所诱,是素纸所感。如农夫命运总被四季节气所驱,铁匠被炉火和铁器所牵制,士兵被军号声催促冒生死去冲锋陷阵一样简单,书法于我是沁入骨髓深入的痴迷。于是,毛笔是我延伸的手指,墨汁是我另一种红茶和玉液琼浆,于是,我心里住进了一尊书法之佛陀”。他把书法作为生活的修行,故对书法之敬宛如对生活之诚。所以他的书法篆刻在不平常中求平常,正如王守仁云:“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揭示出真艺术及艺术乃人内心之外化。只有做真实的人才能产生真善美的艺术。当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周俊杰对永志书法评曰:“永志书法以碑为主,隶书为主攻《张迁》,篆刻则法《散氏盘》”,“故其书整体取法高古,风格沉郁、厚重、苍涩中充满奇趣,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将在当代书坛占有一席之地。”诚哉斯言。


微信图片_20250325172234.jpg

章草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宋朝】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DSC_4023.JPG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DSC_4013.JPG

宋·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微信图片_20250326101821.jpg


白居易《忆江南三首》: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汤永志师从阮良之学书治印30多年,先生的人品艺德、道德文章始终影响着他。阮先生常常告诫学生,学书如做人,心正且书贵,中华书法文化博大精深,习之者要做到合古、合今、合己,方能成气象。我想学书当如参禅,法为空境,守意追念,化念成象。一个书家其真正收获的是在习书之过程中体悟人生,并获知与人生相通的理念,不管你最终修成儒之仁德、道之无为、禅之圆满,但书与我,则化合中道,达圆融之境界,想他亦深悟其理。


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一书中,谈到人与书法的关系时,他认为“书如其人”的人,“是个体的人,具体的人,书法和个人的关系如此密切,不仅指他的个性、禀赋、性情、学问、人生观,更包括实实在在的人生经历,日日夜夜累积起来的饥渴病痛,悲欢离合、希望和惊扰、失败与成功”。熊先生因书法而立说,但目标是生命。我想这正契合汤永志人与艺合、为艺先立人之艺术观。


汤永志四十余年孜孜地追求着书法篆刻艺术,把人生的体验融入对艺术的理解中,把对生活之敬转化为对书艺之敬,以虔诚之心,不断创作出符合时代的艺术精品。(作者涂道亮为铜陵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向阳而生.jpg

向阳而生

wechat_2025-09-09_104730_453.jpg

坚定信心

微信图片_20250326160942.jpg

汤永志,号汲古斋主、抱山堂主。师从著名书法家阮良之。曾任安徽省书法院副院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佛像印艺术研究中心艺委会委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第五届隶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第五届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第六届篆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隶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评论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政协书画院理事,合肥市书画院特聘书法家,安徽省铁军书画社副社长,安徽省高等学校书法家协会顾问,安徽省铜陵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和篆刻作品先后多次入展全国、省市书展并获奖,并有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内知名报刊杂志。作品多次赴日本、韩国、印尼展出。著有《翰墨丹青——中国当代书画篆刻家汤永志》。


责任编辑:王灿灿 校对:北山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