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软木画
福州,别称榕城,简称“榕”,为福建省省会。“榕城三绝”即寿山石雕、脱胎漆器、软木画,三者都是福州享誉全球的中国传统艺术珍品。“榕城三绝”中寿山石雕最悠久,具有1500多年历史,而脱胎漆器、软木画都是近现代形成的。
福州软木画
福州软木画,又称木画,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工艺品,也是中国在国际上独有的雕画结合工艺品。福州软木画是“榕城三绝”之一,它是以栓树皮(俗称软木)为材料,快刀作画,雕镂黏结成亭台楼阁、树木花草、小桥流水、回廊曲径以及人物鸟兽等挂屏、屏风、大小摆件。福州软木画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间手工艺品种,被称为“民间艺术精品”。
福州软木画以“无声的诗”“立体的画”闻名于世。软木画色调古雅朴素,形象逼真,画面犹如宋人笔意,意境深邃,远奥高古,清奇可爱,具有“丛山数百里,尽在一框中”的艺术效果。
福州软木画以欧洲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进口的松软柔韧、富有弹性栓树皮层为材料,削取薄片,运用浮雕、圆雕、透雕等技法,精雕细镂成花草树木、亭台楼阁、栈桥船舫和人物,再用通草做成白鹤、孔雀、麋鹿等鸟兽,根据画面设计,粘在衬纸上,配制成立体、半立体的木画,装在玻璃框里,就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品。它借鉴我国园林“框景”艺术手法,构图新颖别致,画面层次分明,色调纯朴典雅,形象逼真动人。
软木画内容除反映锦绣河山、名胜古迹和花草虫鱼、先贤故居等以外,还可按创作者意图,设计雕刻出世界各地风光和私邸家园等,其风格之独特,工艺之精湛,形态逼真,而且具有轻便、不变形、不脱胶、抗腐蚀等优点,使人有如亲临其境之感觉,咫尺之内能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可辨千里之秀,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福州软木画创始于民国初期,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发源于福州东郊西园村。当时“福州工艺传习所”(创办于1907年)的木刻技师吴启棋先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轮船救生圈垫衬用木(又称水松木)色泽土黄、质地柔软、易于用刀,就研试用浮雕、剪纸的手法,把其切片成厚度不等的薄片,上刻成写意的亭子、树子和小鸟等零件,再拼贴成一张张简单粗犷的风景贺年片,取名软木画(软木雕成的画),首次投放市场即获成功,软木画因此得名,并应运而用。
福州软木画
福州第一幅软木画是民国初年由陈润春创制的。随后,陈润春的得意门生吴启祺及郑立溪先后在总督后(今省府路)开设木画作坊。木画产品品种多达二三百种,花色四五百种,畅销国内外。1959年,人民大会堂建成,福建厅内壁挂的“福州西湖”“鹭岛风光”“泉州东西塔”“武夷春色”等大型软木画,都是由福州工艺师制作的。福州西园村曾经是软木画之乡,当时家家户户都会软木画手艺,如今在那里已是难得一见了,曾经做“软木画”的大师都相继封刀,只有吴氏第四代传人吴芝生不愿意放弃,仍然带领几位艺人苦苦经营。“商品有价,艺术无价。”吴芝生介绍,好的软木画作品市场价格还是不错的,他的软木画获奖作品《厦门鼓浪屿风光》《马祖风光》《榕城风光》等都被国内收藏家高价收藏。
寿山石雕
福州的寿山石雕也是一绝。寿山石雕,因选材于福州市北郊寿山乡的寿山石而得名。寿山石,质地脂润,色彩斑斓,温润如玉,晶莹剔透,为历代藏石家所珍爱,是进行石雕创作的上等原料。
关于寿山石的生成,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有传说是女娲当年补天路过寿山,被这里的青山秀水、绮丽景色所陶醉,翩然起舞,将五色彩石散落在这里的山坡、溪畔和田野里,化成了这光彩夺目的宝石。
福州寿山石
还有一个传说,寿山这地方起初不叫寿山。这里住着一个年轻樵夫,名叫陈长寿。陈长寿自小喜欢下棋,且棋艺高超。有一天他上山砍柴,见两位白发老者正在山顶的一块大石头上对弈。陈长寿就在一旁观战。两位老者见这位年轻人看得如此聚精会神,似乎颇通棋艺,就邀他对弈。陈长寿也不推辞,就坐下来与两位老者交上了手,而且连赢了几局。两位老者见陈长寿衣裳朴素,就将所用棋子送给陈长寿,告诉他今后自有好日子过。陈长寿在回家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棋子散落了一地,变成了取之不尽的五颜六色的石头。陈长寿将这事告诉了妻子,于是他们夫妻每天都上山捡石头,并拿到集市上去卖,得了不少钱。后来人们就将这座山叫寿山,把棋子变成的宝石叫寿山石。正如清代诗人朱彝尊写诗所赞:“天遗瑰宝生闽中”。
寿山石品种很多,按产地划分,主要分有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田坑石产于溪边水田,产量最少,石质最佳;水坑石产于溪涧水洞之中;山坑石散布于山峦溪野。田坑又称田石,质地温润可爱,颜色从外到内由浓渐淡。田坑石按其颜色不同又分为“田黄”“田红”“田白”“田黑”等品种,其中田黄石色黄如枇杷,质韧而坚,素有“石中之王”的美誉。
清朝历代皇帝在天坛祭祀的时候,都要供上福建寿山的田黄石,因为田黄石所含的“福(建)、寿(山)、田(黄)”三个字极为吉利。据说朱元璋和乾隆皇帝的御玺就是用寿山田黄石刻的。因为田黄石稀有珍贵,所以福州民谚有说“黄金易得田黄难得”“一两田黄三两金”“田黄上两、价比黄金”等等。
福州寿山石
寿山石雕是天然造化与艺人智慧的结晶,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雕刻技法。寿山石雕表现技法主要有圆雕、镂空雕、链雕、镶嵌雕、浮雕、透雕、微调、线雕、薄意雕等。薄意雕是寿山石雕特有的表现技法,它融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于一炉,追求线条的流畅性,往往是几刀几笔带过,与其说是雕刻不如说是在石头上绘画。寿山石质地脂润,色彩斑斓,性坚而韧,非常适宜雕刻,历来为雕刻家所钟爱。福州的寿山石雕刻工艺讲究“相石取巧”,即根据石料的形状、色彩特点进行构思,因势造型,因材施艺,使宝石的自然色相和奥妙神工浑然一体,巧夺天工。
福建脱胎漆器
福州的脱胎漆器是另一绝,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其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典雅别致,色泽瑰丽鲜艳,装饰精细,结实耐用,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具有碰不坏、摔不破、不掉漆、不褪色等优点(并非绝对),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品的“三宝”。
漆器盘子
据史料记载,福州漆器始于南宋。据传清乾隆年间,漆匠沈绍安在一座寺庙里发现大门的匾额虽然木头已经朽烂,但是漆灰夏布裱褙的底胚却完好无损。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得到启发,回家后不断琢磨试验,继承发扬了传统漆艺,创造出了最早的脱胎漆器。沈绍安因此成为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
脱胎漆器的制作方法分为脱胎和木胎两种。
脱胎是以泥土、石膏、木模等为产品的坯胎,然后用夏布(麻布)或绸布和生漆在胚胎上逐层裱褙上去,以生漆作为粘剂,连上两道漆灰料,待阴干后,敲碎或脱下原胎后,留下漆布器形。再经过填灰、上漆、打磨和阴干处理等几十道工序,这才做成半成品,漆器行话称“地底”,最后再加工配上彩漆和各种装饰纹样,制成光亮绚丽的脱胎漆器。
木胎主要是用楠木、樟木、榉木等坚硬木材为坯,不经过脱胎,直接涂漆,工序与脱胎布坯相同。一件工艺品的工序往往多达四五十道,有的甚至达到一百多道。
福州脱胎漆器产品大致可分为实用和艺术欣赏两大类。脱胎漆器除轻巧美观耐用外,还具有耐热、耐酸、耐碱、绝缘等优点,其运用范围已扩大到工业品上。
脱胎漆器质地坚固,而又十分轻巧,色泽鲜艳,装饰性强,经受从沸点到冰点的温度,仍可保持不变形、不脱漆,因此广受欢迎。传说一个英国商人携带一只高一米的脱胎大花瓶乘船回国,不幸遇到大风浪,大船沉没,人虽获救,花瓶却随船沉入海底。三年后,此人不惜重金委托打捞公司从当年的沉船中寻回花瓶,却见它依然鲜艳夺目,光彩照人!于是福州脱胎漆器的美名传遍英伦,誉满欧洲。在美国芝加哥曾举办过一次万国博览会,福州的脱胎漆器与日本的漆器同列一个展厅,中日两国的漆器看上去都是质量上乘,难分伯仲,评委无法评判。后来有人提议将两国的漆器一同放入锅中,蒸煮三小时,结果日本的漆器化为泥浆,而福州的脱胎漆器却完好无损,理所当然地获得金奖。
闻世留史的脱胎漆器作品主要有:荷叶瓶、竹根瓶、提篮仙女、松鹤瓶、赤宝砂大花瓶、仿制司母戊大方鼎、流花斑纹瓶、八角天蓝双夔瓶、六角绿金络缨瓶、金锦大团结瓶、蟹青走兽瓶、天女散花、暗花缠枝牡丹大花瓶、仿铜山水、金座天蓝瓶等。
福州的脱胎漆器风行海外,外国友人赞之为“珍贵的黑宝石”“东方珍品”,成为近代我国重要的出口产品,并成为国际交流中的馈赠佳品。
2006年,福州寿山石雕、脱胎漆器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福州软木画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福州市高度重视“榕城三绝”非遗文化张力,2021年元旦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正式开馆。在刚刚过去的春节期间福州还开展了“非遗陪你过大年”系列活动,推出的“致知格物”馆藏作品展,将寿山石雕、福州脱胎漆器、软木画等非遗代表性项目馆藏精品尽数呈现。通过非遗活动展演,“榕城三绝”演绎经典之美,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和游客,深度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在新时代绽放出靓丽的光彩。
脱胎漆器罗汉像
责任编辑:游洋 校对:海洋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