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元素 > 

中国蛋雕艺术

发布时间:2023-06-05 16:14:22|作者:沈海滨

鸡蛋雕.jpg

蛋雕:梅兰竹菊局部


在明清时期,民间在喜庆婚娶、祝福庆寿、喜得贵子时,为图吉祥如意,就有了赠送“红鸡蛋”的习俗。于是有一部分人摆摊设铺,专门卖染过的红色鸡蛋,称其为“彩蛋”。后来,商贩们又在彩蛋上画些花鸟、鱼虫、脸谱等图案,以图生意兴隆。经过多年演变,彩蛋工艺逐步提高,如今,人们将鸡蛋钻孔掏空,在蛋壳表面雕刻精美图案,终于形成了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蛋雕艺术品。蛋雕作品种类繁多,有人物肖像、花鸟鱼虫、京剧脸谱、诗文字画,主辅相衬十分得当,惟妙惟肖。


蛋雕工艺品有多种,一种是用雕刀在表面颜色较深的鸡蛋壳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鸟等图案,图案成形后其效果类似于美术中的素描或线条勾勒;另一种是选用质地较厚的鹅蛋、鸵鸟蛋等禽蛋作为材料,以浅浮雕或镂空的手法进行雕刻。蛋雕作品完成后,还要进行清除蛋液、消毒等处理。由于禽蛋壳比较薄脆,在上面进行雕刻难度很大,因此,目前蛋雕在市面上还不多见。


鸵鸟蛋雕.jpg

鸵鸟蛋雕

 

蛋雕作品种类繁多,例如“人物肖像”蛋雕,从古代帝王将相到当前名人,个个形象逼真,活灵活现;在“奔马图”蛋雕中,色调鲜明,栩栩如生,酷似一幅徐悲鸿的奔马图画呈现在面前,让人如醉如痴;在“花鸟鱼虫”蛋雕中,蝈蝈鼓翅飞鸣,花草迎风滴露,花香鸟语,金鱼戏水,使人心旷神怡;在“诗文字画”蛋雕中,正面刻有诗人肖像,背面刻有妙语诗文,又将书法融汇其中,可谓人物、诗文、书法融为一炉,如贮百宝,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初见蛋雕工艺品,人们会想到古代神话中的天地之分,想到生命的起源。盘古开天辟地,使得天地分明,让人类“破壳”而出;同时,也会想起“以卵击石”这一古老成语,它是以蛋壳的薄脆与石头的坚硬来表现双方力量的悬殊。艺人们在这一碰即破的蛋壳上,进行艺术创作,使它成为艺术品,这一创造性的劳动,给人联想、启发,让人喜欢并且珍藏它。


镂空葡萄蛋雕.jpg

镂空葡萄蛋雕


在薄薄的蛋壳上雕刻,并非想得那么容易。在蛋壳上设计图案、把平面的图样摆在浑圆的蛋壳上面就更难了,而且蛋的形状是中间粗两端细,镂空之后还会看到蛋后面副形的疏密与韵律。设计中最重要的是有立体的空间意识。每一只蛋雕完成,其间要经过七八道工序,耗时、费力。每雕刻一笔,都如履薄冰,细致入微,蛋上最细的线条不到1毫米,还要结合浮雕、透雕的工艺,难度可想而知。把一幅幅平面的图像,雕刻到弧形的蛋壳表面,又使其不失真,这需要蛋雕艺人具有坚实的艺术功底与应变能力,利用精美而严谨的线条,塑造出结构和明暗关系,使得人们所熟悉的形象,被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中国著名蛋雕艺术家、鸸鹋蛋精雕大师刘会群,人称“蛋雕刘”。小到鹌鹑蛋,大到鸸鹋蛋、鸵鸟蛋等蛋类的雕刻,刘会群得心应手,尤其在鸸鹋蛋艺术雕刻上,他在世界范围内首创“鸸鹋蛋工笔刀法精雕技法”“鸸鹋蛋动物题材绒毛精雕技法”等艺术形式,独步蛋雕艺术界,成为中外知名的蛋雕艺术家。


以刀代笔,游刃薄卵,蛋丸雕大千,微粒载千古,其雕刻山水花鸟走兽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观花卉可嗅其香,观猛虎可察其威,观流水可听其音韵,观婴戏可融其喧嘻,以至逾越人之想象力,为收藏者所青睐。因鸸鹋蛋雕刻作品有限,以至一蛋难求,形成了艺术收藏升值潜力。刘会群作品鸸鹋蛋雕《百虎》被国外收藏家高价收藏,并以“神雕”誉之。


刻刀在鸡蛋壳上留下一条条细密的纹理,紧握刻刀粗大的手指与蛋壳上精致的图案有些不协调,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将那些鸡蛋壳上的精致图案与眼前这个神情专注的粗线条青年联系在一起,他就是蛋雕艺人李日润。拿起手中的鸡蛋壳,李日润轻轻地握在手里,他格外的珍惜,因为这不仅展示着李日润的雕刻艺术,更珍藏着李日润的一段心路历程。


几年前的一天,李日润看到了一张照片,照片中的人叫刘一刀,“当时看见他左手拿着鸡蛋,右手拿着刀,我只是好奇。当我冷静下来之后,决定试一试”。于是李日润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用刀将鸡蛋打了一个小孔,然后用针筒将蛋清蛋白抽出,干了以后就尝试着在上面雕刻。“一天一夜我没有出门,没想到第一次雕蛋就很成功,居然没有刻碎,看着自己雕的‘喜鹊登梅’,心情大好。”从那以后,李日润迷上了蛋雕。蛋雕让李日润忘却了一切,也让他改变了性情。如今他的蛋雕技艺已是远近闻名,尤其是他的人物头像蛋雕,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形象非常逼真,但李日润从不张扬,只在工作之余雕蛋壳,融情于山水之间。他说:“未来只求平淡的生活……”


秦州蛋雕艺术传人赵荣棠先生,从事蛋雕艺术创作五十多年,今已是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其人不仅蛋雕技艺精湛,而且学养十分深厚,前不久我专门登门拜访了他。那是一个半阴半晴的上午,当我敲了敲一楼右侧那扇门的时候,一位腰身微驼的老人给我们开了门,并热情地邀我们坐下来,眼前这位老人就是赵荣棠先生。


蛋雕秦兵马俑.jpg

蛋雕秦兵马俑


程秀梅作品.jpg

蛋雕作品


赵荣棠的祖父赵钟林,字献一,清增生。“性和慧,人皆贤之。精岐黄术,善书画、篆隶”(《天水县志》),精于蛋雕。赵荣棠三十岁那年,一枚祖父刻在鸡蛋上的“生来瘦、老更刚”的蛋雕艺术品,让赵荣棠大开眼界。字迹苍劲古朴不失灵顿,构图简洁明快不乏空灵。这件物品,让赵荣棠萌生了继承祖父蛋雕艺术之愿望。此后,他就以蛋为田,以刀为犁,走上了蛋雕艺术之路。


当时的赵荣棠,曾供职于天水伏羲路小学。工作之余,他全身心投入蛋雕技艺的钻研。不入此门,不知其深浅;一旦进入此门,方知蛋雕艺术之博大精深。为了尽早入门,他常常向祖父求教,闲暇时间,揣摩祖父那一件件蛋雕艺术品。


蛋雕艺术,亦讲求意在笔先。要求“立意高远,构图简洁精巧,刀法工稳自然。最终达到作品思想与艺术形象的高度统一。”天资聪慧的赵荣棠,由于自小秉承家风,具有较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做基础:从《三字经》《百家姓》《干字文》《龙文鞭影》到《四书五经》及《老子》《庄子》等,他都广为涉猎;书法师宗“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及赵松雪等,因此,其作品从立意构图到图案、文字的表现力,都很有见地。


兰花.jpg

蛋雕兰花


赵荣棠一生淡泊名利,不求闻达斯世,因此外界知之甚少。他的居室里,靠墙的桌上放着一块已故秦州著名书法家陈柳州先生所书的《陋室铭》木匾。室内床上、墙角、桌上、窗台,尤其是那一张条桌上,整齐地布放着一摞摞颜色发黄的书籍。卧室的阳台上,数盆君子兰,绿叶青翠,花繁盈盆。其实,在赵荣棠数十年蛋雕艺术创作的经历中,他不知谢绝过多少次媒体采访,也不知放弃过多少次“民间艺术大师”的封号。赵荣棠直言说:“人之一生,非常短暂,名利乃身外之物。蛋雕作为秦州一种较为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要把它发扬、光大,传承下去,名利于我如浮云。”赵荣棠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能使蛋雕这门艺术传承下去,近八十岁高龄的赵荣棠才收徒并将这门技艺传授给徒弟们。其中较有成就的如:缑文涛、邓克俭、刘建平等。这些人秉承赵荣棠之教诲,用心在蛋雕艺海中跋涉。


此外,享有“中国蛋雕第一人”美誉的闻福良也在长期从事蛋雕艺术研究,他运用多种手法将一个个蛋壳雕刻成栩栩如生、精妙绝伦的艺术珍品,使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得到传承并高度升华。在第四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上,闻福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近百件作品特别展出。在首届陕西省旅游商品博览会上,获“最受欢迎奖”。


责任编辑:王灿灿 校对:海洋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