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非遗 > 

为非遗传承人群“搭把手”

发布时间:2020-07-20 10:18:08|来源:光明网

为非遗传承人群“搭把手”

学员漆艺作品籽岷 摄

  实践证明,在传统文化生态环境、生存方式发生巨变的时代背景下,通过现代职业教育,施行“现代学徒制”的专业培养,是对口传心授的传统传承模式的积极补充和改进,是实现非遗项目活态传承、避免其沦为静态“标本”的有效途径。

  15日,“非遗传承·健康生活”——2019·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成果展在福州三坊七巷圆满落幕。110件轻巧别致、技法多样、色彩明丽的展品,出自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研修班和福建古琴制作技艺培训班的70名学员和部分教师之手。展览现场,众人流连忘返,惊喜于非遗传承人群培养的累累硕果。

  2015年至今,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已承办这项由文旅部、教育部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共19期。除上述两个培训班外,还涵盖福建传统陶瓷烧制技艺研修班、福建剪纸培训班、福建民族民间服饰培训班等,培训非遗传承人群已达930多人次,不断拓展非遗传承的天地。

  培训传承人群,应对后继乏人

  展览现场,一款以“团”为主题的瓶型漆器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作者黎彩檀采集年代久远的植物标本,用夸张变形的方式镶嵌于瓶子圆满的纹饰位置,寓意生命从远古到未来的延续盈满和兴旺……通过在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研修班的学习,黎彩檀从中国人追求团结、团圆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为花瓶这一家居饰品赋予了深意。

  研修班像一面镜子,照见传统技艺与现代文化元素的融合。“非遗面临当代价值的重现问题,即应该如何走入现代人的生活,让古老的非遗手艺和现代化生活融合,重新发现传统工艺的价值。”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主任吕承坚说。

  吕承坚认为,非遗保护的主要问题是传承人群的断裂,普遍后继乏人。在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非遗自发性传承面临困难增多,现有传承人队伍高龄化现象突出,传承断层时有发生,单纯口传心授的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已不适应现有年轻群体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不适应如今的家庭人口结构。

  为应对这个危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适时启动。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被国家非遗保护中心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基地”称号,成为该研培计划项目的试点高校之一。

  为何强调“传承人群”?省文旅厅非遗处处长苏忠明解释说:“学员可能掌握着某一种技艺,但还没有被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对这样的人群做培训,能够把传承人的队伍扩大。”据介绍,本期脱胎漆器班和古琴班的70名学员,就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区),他们需有5年相关从业经验,拥有非遗传承人、大师的推荐,且年龄均在50岁以下。

为非遗传承人群“搭把手”

漆艺国家级大师郑修钤(右三)指导培训班学员创作。艺苑 摄

  教师倡导创新,学生脑洞大开

  研培班的教师不仅有非遗传承人、工艺大师,还有行业和企业专家。在他们的指导下,学员们脑洞大开,新创作品充满活力。

  由曹家泳、陈秒斌等7名学员制作的大漆家具作品《莫兰迪的冥想》,以新中式家具为载体,融入当代艺术及“莫兰迪灰”的构成设计元素,在保持原有“禅意”的同时,打破了人们对新中式的固有概念,表现了当代人对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态度和价值理念。

  采访中,业内专家多次指出,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正面临更多挑战。尤其是传统手工类项目,需要在不失其本的前提下改进设计、改良材料、提高品质,以新的姿态走进现代生活,并带动就业,增加从业者的收入,从而激发人们学习、传承的积极性。

  “研培计划旨在帮助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苏忠明说。

  具体说来,就是要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同时也让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吕承坚透露,培训班还有现代设计课,启发大家如何把作品与当代人的审美结合,授课老师也都比较年轻。

  研培班教师俞峥就是福建省非遗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课堂上,她带着学生一起看LV、GUCCI、爱马仕等国际时装品牌的表演节目,分析研究配色方案和时尚理念,并将它们结合到漆艺创作中。

  “我希望能在器物载道的精神层面引领新中式的时尚潮流,打造具有东方色彩、有文化底蕴和精神诉求的中国奢侈品。”在俞峥的影响下,学生的创作题材多源于生活,漆器作品敢于突破、富有趣韵。

  注重产教结合,非遗融入文创

  研培班举办期间,如何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前提下提高传统工艺的品质,成为师生们经常探讨的话题。组织者也通过课程设置,依托专业办学,注重产教融合,让非遗融入文创。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古琴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陆长超介绍,福建古琴制作技艺培训班为期一个月,期间有近20名专家学者授课,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龚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广陵琴派)代表性传承人马维衡、古琴斫制修复专家裴金宝等。这些业界大腕的传道,使学员们在制作技艺和设计创意方面均有明显提升。

  学员郑丽明是扬州一家古琴厂的工人。通过培训,他全面学习了古琴的工艺制作流程,“工作14年学到的知识,还不如这一个月多”。他表示,今后如果还办古琴班,希望能来做一名志愿者。

  沈炜斌是武夷山的一名茶人,他用“犹如凤凰涅槃,破茧重生”来形容古琴培训班的收获。“斫琴工艺和审美视觉文化等课程,让我对斫琴有了新的认识。实操课把理论运用到制作中,老师在一旁及时点拨,提升了我的技能,也加深了我对槽腹调音的理解,提高了我的琴制审美。”课程虽已结束,沈炜斌仍激动不已。

  非遗传承,时不我待。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艺术职业教育与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相结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我省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人才支撑。(记者李珂)


责任编辑:杨文博 校对:杨文博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