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经济 > 

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06-25 16:06:19|来源:中国周刊|作者:杨未宏

微信图片_20210625160303.png


编者按:数字经济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张和对国家的贡献不断增强,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随着数字化商业模式的快速发展,规模巨大的中国市场所创造的巨大商机也将使世界受益。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引发各领域、各行业的业务形态变革和产业结构重构,生产的网络化、智能化特征日趋明显,“数字经济”为经济领域转型升级提供了新路径。


目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数字经济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催生新发展动能、激发新发展活力、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方面将大有可为。数字经济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先行先试 探索实践


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十四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将持续转型升级,经济社会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一背景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全国各地都在积极为数字化转型而努力。


2019年《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正式印发,鼓励浙江省、河北省(雄安新区)、福建省、广东省、重庆市、四川省六地区尊重各自经济基础迥异、社会管理矛盾不同、民族文化传统的客观差异,为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探索出新路径、新方法、新举措。


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广东省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作方案》中提出,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数字经济发展规模继续领先全国,到2022年,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力争突破6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50%。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引领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浙江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从2014年的2854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6228.9亿元。浙江省研究制定了《浙江省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到2022年,数字经济增加值达到4万亿元以上,占全省国民经济生产总值(GDP)比重超过55%,基本建成全国领先的数字政府先行区、数字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先导区、数字社会发展样板区、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区和产业数字化转型标杆区。


今年1月,四川省政府以“川府发〔2021〕1号文”印发《工作方案》,提出到2022年,初步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和制度环境,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取得显著成效,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超过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0%。


今年3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实施《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福建)工作方案》,提出到2022年,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6万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达50%以上,建成数字中国样板区、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智慧海洋和卫星应用产业集聚区、“数字丝路”核心区。


各区域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方案将逐渐成熟,结合不同的要素禀赋,秉持先行先试的难得机遇,在部分领域率先探索出数字经济创新实践,形成可供全国学习的可复制、可落地的成功经验,切实指导和推进数字经济与本地经济的融合,发挥数字经济效能。



新基建带来新机遇


数字基建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可直接拓宽数字经济广度,挖掘数字经济深度,延展数字经济长度,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十四五”规划将“新基建”纳入其中,在规划的第十一章“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中,专门提出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一节。再次确认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地位,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即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大类。


多个部委密集谋划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一轮支持举措。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将按照需求牵引、系统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投资力度,持续推进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打造高速、移动、安全、泛载的新型基础设施。国资委提出,要加快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稳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等。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今年将出台“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拓展5G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建设。


各省市陆续推出“新基建”规划,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北京、天津、湖北、浙江、安徽等近20省份出台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未来五年5G建设目标,加速推进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根据中国信通院统计,在多重政策红利催化下,“十四五”时期新基建相关投资有望超过十万亿元。


多地密集上马新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成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选项。4月6日,河南下发2021年度5G项目清单,共计559个项目,总投资580多亿元。湖南发布2021年“数字新基建”100个标志性项目名单,总投资216.06亿元,单个项目投资基本在2000万元以上,其中1亿元以上的25个,10亿元以上的5个,30亿元以上的2个。广州发布2021年科创领域“新基建”方案,首批投资1681亿元,其中明确,今年将推进超算中心、数据中心与云计算中心建设。


与此同时,围绕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一批重点项目也集中出炉。北京提出实施新型基础设施支撑行动,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人工智能超高速计算中心、一体化大数据平台、区块链共性平台等数据智能基础设施。安徽提出实施“新基建+”行动,到2025年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200个以上,加快合肥华云信创云数据中心、淮北大数据中心、阜阳大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所长温晓君表示,“新基建”对数字经济发力提振作用表现在产业赋能、民生提“智”和治理增效三个方面。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和行业投资有高涨刺激的冲动。业内专家指出,新基建需要政府引导,但需要用理性来遏制冲动性投资并选择有效融资方式。同时,在项目落地实施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各地实际需求、自然地理条件、网络布局基础,以整体优化基础设施网络为标尺,防止各地不顾条件、一哄而上,造成新的产能过剩。



新引擎激发新动力


移动支付、直播电商、共享出行、工业互联……一大批数字技术应用走进现实,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疫情防控期间催生了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线上教育、数字金融、智能物流、线上超市、数字医疗、数字化公共服务等新消费与新产业模式的兴起,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微信图片_20210625160313.png

新疆荒漠公路风力发电站风车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据悉,我国数字经济产值占到GDP三成,其增速远远超出GDP增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经济增速放缓和要素成本提高的背景下,发展数字经济能够激活创新生态,为转型升级开辟新路径、释放发展新活力。


业内专家指出,首先,要加快释放数据红利,尽快建立健全数据确权、定价、交易、跨境传输和安全保障的制度和机制,破除影响数据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明确数据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让数据的价值得到充分彰显。其次,打造数字营商环境,加快建设全国政务服务“一张网”,在全国范围实现“一网通办”“一网可查”,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建设国家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最后,在稳步发展现有移动支付、网络支付体系的基础上,可考虑积极稳妥推动数字货币承担在计价、支付、结算等方面的货币角色,拓宽支付渠道,提高交易效率。



破瓶颈补短板


虽然我国数字经济和平台企业飞速发展,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也存在着诸多短板与痛点。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最大隐患。目前我国数字产业的精密传感器、集成电路、工业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数字产品和服务严重依赖进口。业内专家指出,要着力加强数字经济关键领域和短板领域技术攻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维护我国产业链安全。


全产业链数字化亟待加强。数字经济伴随消费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当前企业数字化改造整体呈现“偏消费端”,即“偏产业链后端”的特点,企业自发行动,各自为战,存在低层次重复建设,传统行业转型遭遇瓶颈,数字产业链不完整,畅通经济循环还存在诸多难点和痛点。


另外,还存在着企业先进技术发展滞后、国际化发展水平较低等问题,法律法规滞后、治理体系落后也掣肘着数字经济的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张军表示,立足新阶段、新格局、新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着力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打造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数据安全水平,加强数字技术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营造良好数字新生态。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则认为,发展数字经济要进一步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基础设施的部署,在这个短板上补上工业互联网短板;进一步加快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补上智能制造短板;大幅推进数字化国际贸易;全面激活创新,释放市场活力和创造力,补上新技术或关键技术“卡脖子”短板。



破解人才匮乏难题


中国在数字人才面临着一个结构性短缺。数字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实体经济的数字化改造,离不开掌握数字技术、能够科学分析处理数据的专业化创新型人才。目前我国不仅缺乏IT工程师、数据科学家、数据分析师、AI算法工程师、产品经理等传统技术精英,更缺乏跨行业、跨平台的复合型人才。


业内专家指出,要推进数字教育改革,加快构建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等提供充足人才;推广应用新一代数字技术,普及数字知识和技能,提升公众数字素养。


数字经济人才分工越来越细,需要国家层面尽快出台专门的人才计划,通过提升教育培养质量,夯实数字经济的人才供给基础。应强化相关应用专业和学科体系建设,完善数字经济人才与创新基地规划布局,尽快形成校企合作的持续培养机制,推动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同时,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多点发力、互为支撑。突出评价机制的引领作用,靠改革出人才。完善培养体系,形成人才活水。


中科院创新孵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国科创新学院副院长赵全立提出:一是要构架新知识体系;二是要注重模式的“扬弃”。他还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专创融合等方面,给出了校企协同育人的解决方案。具体说来,就是应采取措施让院校方的产业研究与趋势预判能力得到提升,促进教育前置;将场景外求,把人才实践教学外移到企业中;并且需注重人才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上的专业培养。



凝心聚力赢未来


发展数字经济不仅有利于强化市场动力和产业支撑作用,而且有利于强化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间的纽带。数字经济正以磅礴前行之势,为我国经济注入强劲动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数字经济的发展包含着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新发展动能的主要来源。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今年两会上建议,要在增强机遇意识的同时树立风险意识,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进一步推动政府、市场、社会、企业形成合力,积极探索创新监管与治理方式,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与合规发展理念,在全社会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

微信图片_20210625160317.png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认为,面向未来,要发挥数字经济在新一轮经济周期中的引领作用,加强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引导市场主体广泛参与,形成政府与企业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合力。加大数字技术研发投入和攻关力度,解决基础软件、高端芯片、核心元器件等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产业互联网发展,发挥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和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提升。与此同时,对数字经济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应用场景,创造更大的创新和发展空间。


完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和完善数字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加快企业和政府的数字化转型,提高政府的数字经济治理能力和数字经济安全水平,不断壮大数字经济,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政府、市场、社会、企业要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向前看,往前干,把数字经济发展向纵深推进,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可以预期,数字经济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培育新优势、注入新动能,提升我国产业链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让我们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责任编辑:孙远进 校对:杨文博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