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物 > 

刘兰芳:方寸舞台 评说千年春秋

发布时间:2023-07-17 16:09:16|作者:沈黎明

刘兰芳.jpg

刘兰芳


2023年2月,在河北卫视、河北省曲艺家协会共同打造的2023年河北曲艺元宵节晚会《曲苑芳华庆元宵》上,我国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刘兰芳表演了评书《岳飞传》选段《还我河山》。年近八旬的她,声音洪亮,动作利落,精神饱满,风采丝毫不减当年,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提起刘兰芳,在我国评书界可是大名鼎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她以一部评书《岳飞传》红遍全国,她的声音通过无线电波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吸引了数以亿计的听众,创造出万人空巷的奇迹,赢得了“净街王”的美誉。


名家之后天资聪慧


刘兰芳1944年出生在古城辽阳,母亲刘茹莲是一名东北大鼓演员,在当地颇有名气,大姨、二姨也是东北大鼓艺人,姐妹三人经常联袂演出,曾名噪一时。


生于这样一个曲艺之家,刘兰芳从小便浸泡在悦耳的鼓曲声中,长期熏陶。她刚牙牙学语就开始跟着大人学唱,声音虽然稚嫩,但唱得有板有眼,大姨、二姨见她有这方面天赋,都愿教她,渐渐地刘兰芳学会了不少段子,不到6岁,就能将颇有难度的东北大鼓名段《忆真妃》顺利唱下来,听到的人都夸她唱得好,说她是干这一行的材料。


刘兰芳表演评书.jpg

刘兰芳表演评书


转眼间,刘兰芳到了上学的年龄,很多人建议刘兰芳的母亲让她学艺,但母亲却不同意。作为民间艺人她,深知吃“开口饭”的艰难,不想让女儿走自己的老路。于是拿出家中全部积蓄,把刘兰芳送进了学校。


刘兰芳天资聪慧,上学后学习成绩很好,她立志努力学习,将来做一名有学问的人。岂料天有不测风云,1958年,刘兰芳家遭遇种种变故,一下陷入了困境,几乎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看到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到处奔忙,累得整整瘦了一大圈。已经上初中的刘兰芳十分心疼,经过一番思考,她做出了一个改变初衷的决定——辍学工作,帮母亲减轻负担。


辍学后,由于刘兰芳会唱东北大鼓,又算读过初中的人,很快就经人介绍进辽阳县民间杂技团当了报幕员,除了报幕外,在节目转换中垫场唱东北大鼓小段。当月刘兰芳挣了15元钱,这对一家人来说,可算解决了大问题。


进杂技团时,刘兰芳还不到14岁,别看她年龄不大,可非常有主见,她想:“既然干了这一行,就得多学习,争取多掌握一些技能!”于是一有空闲就往有各种曲艺表演的茶馆跑,偷偷学艺。1959年夏的一天,刘兰芳又来到茶馆,这天正赶上鞍山曲艺团著名评书演员杨呈田来说《精忠说岳》,刘兰芳一听就着了迷。杨呈田看到一个扎着两条小辫的小姑娘总来听书,不免奇怪:听书的都是中老人,怎么这个小姑娘也感兴趣?散场后他便向茶馆老板打听,老板说:“那丫头是我们这唱东北大鼓的刘茹莲的闺女,也能唱两口!” 杨呈田是位爱才的老艺人,听茶馆老板这么一说,马上想到团里正在招学员,于是第二天就来到刘兰芳家,建议她去考试一下。刘兰芳一听非常高兴,她母亲也赞成。


刘兰芳在表演鼓书.jpg

刘兰芳表演评书


几天后,杨呈田一结束演出,立即带刘兰芳来到鞍山,并顺利通过曲艺团考试。


入团后,刘兰芳先跟西河大鼓赵派创始人赵玉峰、著名东北大鼓老艺术家霍树棠学习。因为有一定基础,学习又刻苦,一年后,年仅16岁的刘兰芳就能登台表演了。后来她开始跟杨呈田学评书,并渐渐喜欢上了评书。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曲艺,尤其是评书表演,行内有句话叫“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练不了一张嘴”。为了练好基本功,刘兰芳每天清晨,别人还在睡梦中时,她就起床练功了,先是跑步,增强体力,然后背书、练“嘴皮子”,尤其对书中涉及的“诗、词、赞、赋”,不背到滚瓜烂熟决不罢休。这种锻炼,刘兰芳一年四季从不间断,遇到天气不好,就在走廊里练习,即便节假日也不放松。剧团和家里,到处都洒下了她辛勤的汗水。学习中,刘兰芳最令人敬佩的是那股严格要求自己的劲儿。当年同她在一起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一直记得:刘兰芳刚学艺时,一次把一句“撤水拿鱼之法”,说成了“撤鱼拿水之法”。下课后,没等老师说话,她先红着脸对老师说:“今天我没说好,为了长记性,我罚自己不吃晚饭!”说完便含着眼泪跑回了宿舍,那天她果然没到食堂吃饭。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兰芳迅速在同期学员中脱颖而出,3年学员生活期满后便成了团里能独当一面的年轻演员。除了在当地演出,她还经常随团到北方各大小城市巡演,每到一地,她功底扎实的表演,总能赢得热烈的掌声和赞誉,尤其她说的杨家将、岳飞、三侠五义等评书段子,特别受欢迎。几年下来,就在曲艺界崭露头角,有了一定知名度。


一部说岳红透全国


然而,就在刘兰芳努力奋斗,一心要成为广大观众喜爱的曲艺工作者时,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导致大鼓、评书说唱受到影响,刘兰芳被送到鞍山市无线电四厂当了一名酸洗电镀工。虽然整天和化学药品打交道,但刘兰芳坚信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表演早晚会重现舞台,于是暗暗告诫自己,学到手的技艺一定不能丢。她坚持利用业余时间练功,并将身边的好人好事编成故事,运用说评书的技巧,在工作休息时,讲给身边工人听。很快,只要她在哪里讲,哪里就会围一大堆人,厂领导也知道了她。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艺界迎来了春天。1979年春,鞍山人民广播电台有关领导找到刘兰芳,请她说传统评书。刘兰芳一听非常兴奋,脱口而出:“我早就等着这一天了!”


传统评书很多,说哪一部呢? 回到家后,刘兰芳犯难了。经过几天的反复思索,她想到了传统大书《精忠说岳》。她认为,岳飞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万古传颂。刘兰芳把想法和电台领导一说,马上赢得共鸣,书目就这样确定下来。


可书目好定,做起来就难了。刘兰芳年轻时曾学过两种关于岳飞的评书。那时,师父讲,她就认真记。两个版本听完后,她记下了几万字的故事情节。满师后,她到各地演出,又边说,边搜集资料,不断整理、补充,已经形成了一部比前辈版本更丰富的《岳飞传》。这些浸满心血的书稿,在浩劫中被全部付之一炬。但眼前的困难没有吓到刘兰芳,她决定老书新编,重新写一部《岳飞传》。


刘兰芳回鞍山献艺.jpg

刘兰芳回鞍山献艺


当时,刘兰芳已经35岁,而且是3个孩子的母亲,全家5口人,蜗居在一间1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里,她白天要在团里演出,只有晚上把孩子哄睡了才能再搞创作。家里屋小人多,夏天,她就把饭桌搬到房前,借着路灯写,蚊子叮、飞虫咬,全然不顾;冬天,则在一进门过道兼厨房的灶台上写。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经过7个多月的不懈努力,刘兰芳终于编写完成了一部150回、55万字的《岳飞传》。刘兰芳在欣喜的同时,也留下了一生的痛:创作期间她的一个孩子,因生病没得到及时治疗,永远离开了。这种付出,对于刘兰芳来说,刻骨铭心,永远难忘。


1979年9月,刘兰芳的《岳飞传》在鞍山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播,由于刘兰将文言与白话、韵文与口语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书中既有诗词歌赋的说表,又有现代语汇的评点,通俗而不失文采、易懂而不失高雅,再加上她那高亢嘹亮、磁性十足的美感音质,一经播出,立即给人一种耳目一全新的感觉。一时间,全国63家电台争相播放,数以亿计的人,一到《岳飞传》开讲时,就争相守在收音机旁、聚在“大喇叭”下,聚精会神地听书,刘兰芳迅速红遍全国。


德艺双馨艺术长青


刘兰芳红了,她名满华夏,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广播史上的奇迹。著名快板书表演艺术家张志宽至今还记得,1980年他到云南省演出。一天来到一个小县城,在文化馆剧场门口看见了一块牌子上写着——刘兰芳说《岳飞传》,票价2角。张志宽与刘兰芳是老相识,一看很高兴,没想到能在云南边陲遇到刘兰芳,于是迫不及待地走进文化馆,找到馆长打听:“刘兰芳住在哪里?我们是好朋友,我想见见他!”没想到馆长一听愣了,反问张志宽:“刘兰芳来我们县了?”这一问,倒把张志宽弄愣了:“你们剧场门口不是写着嘛——刘兰芳说《岳飞传》。”馆长一听明白了,顿时哈哈大笑:“刘兰芳没来,我们是放她说的《岳飞传》录音”然后又补上一句:“票卖得可好了!”


一个曲艺演员的录音能卖票,这在全国恐怕都是罕见的,刘兰芳的评书魅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成名后,刘兰芳荣获了“辽宁省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并很快走上了鞍山市曲艺团团长的岗位。但不管名声多大,地位如何变化,她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一面巡回演出,一面虚心向老前辈学习。《岳飞传》播完不久,她到天津演出,她认为:天津是曲艺之乡,名家云集,观众基础雄厚,欣赏水平高,自己的书说得到底如何,应该接受一下天津曲艺术家和观众的检验。在天津,她的演出不仅受到京韵大鼓泰斗骆玉笙、快板书大师李润杰等老艺术家的肯定,也受到观众的欢迎,演出7场,场场爆满。演出结束后,天津曲协特地请来骆玉笙、常宝霆、花五宝、姜存瑞等曲艺名家与她座谈。座谈会上,艺术家们畅所欲言,在对刘兰芳的表演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开诚布公地指出了不足。有的说她“语速快”,有的说她东北口音重……一些人担心刘兰芳接受不了,但她却说:“能认真给我提意见的都是好老师,你当面说我一百个好,不如指出我一点不足,这种意见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多年来刘兰芳一直以这样一种精神,虚心向前辈艺术家和同行讨教,评书名家袁阔成的动作、杨田荣的口技、河南老艺人丁化南的武功程式、扬州评话艺术家王丽堂的表演……刘兰芳样样都学,用以丰富自己的表演,最终形成了评书语言的性格化、多样化、生活化、趣味化,表演动作灵活洒脱,自然大方的风格,越来越受观众喜爱。继《岳飞传》之后,相继推出的《杨家将》《包公巧断螃蟹三》《赵匡胤演义》等长篇评书,播一部火一部。


由于德艺双馨,1996年,刘兰芳当选为中国曲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分党组书记兼秘书长,成为曲协专职领导。2002年,她当选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并于2007年连任。走上中国曲艺领军人岗位后,需要处理的事务多了,但不管多忙,她从不放弃说书,每年都要录制一部新书。为此,刘兰芳又拿出当年“说岳”时的劲头,充分利用春节、五一、十一长假和周末等时间,写稿、录像、录音。她任曲协副主席、主席十几年间,年年都有新作问世,《关东才子王尔烈》《红楼梦》《一代儒将陈毅》《中国母亲风采》《话说泰山》《彭大将军》……一部接一部。不仅如此,她还坚持参加各类慰问演出,从不间断,即便卸任曲协主席后,依然说书不止。刘兰芳说:“无论职务怎么变化,我都是个说书人。”


刘兰芳对中国曲艺事业的卓越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及社会的认可,先后被评为中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新中国“70年70人·杰出演播艺术家”等荣誉称号,摘得中国曲艺“牡丹奖”“百花迎春奖”等一系列大奖,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2023年5月21日,刘兰芳应邀参加了中国文联和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在巴彦淖尔市举办的“与人民同行文艺进万家活动”文艺演出,表演了幽默风趣、与新时代精神契合的评书小段《康熙买马》。活动结束后,有记者采访刘兰芳时问她今后还有何打算,刘兰芳掷地有声地回答道:“不忘初心,尽己所能继续创作、演出,努力为我国评书事业发展做贡献。”

责任编辑:王灿灿 校对:海洋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