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物 > 

金梅林:坚守动物防疫战线四十余载 用科技赋能动物疾病防疫

发布时间:2025-06-26 15:53:06|作者:沈黎明


图片

在北大读书时的金梅林


2025年3月,202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评选结果揭晓,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金梅林教授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金梅林院士从事动物防疫科研40多年,长期专注于人兽共患病和动物新发突发疫病防控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锲而不舍、坚忍不拔专注于疫苗研发。躬耕教坛40余载,矢志不渝,桃李满天下;在动物防疫领域贡献突出,在属于自己的科研领域取得了累累成果,被人们称为“巾帼院士”。


结缘动物防疫 专注研发疫苗


1954年3月,金梅林出生在湖北省武汉市。她的父亲是一位南下干部,曾创建湖北第一所畜牧兽医专科学校,培养了一批畜牧兽医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国家畜牧科学发展作出过很大的贡献。在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同时,他还创建了湖北省兽医生物制品厂,致力于研发畜禽疫病防控的产品,研发出多种畜禽疫病防控产品,为国家畜禽疫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我从事这个研究,和父亲的言传身教分不开。”多年后,金梅林回忆往事时说。对于父亲在畜牧兽医领域的成就和博大情怀,她从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的人生。那个时候,她对于父亲所从事的事业充满了向往。在她印象里,小的时候最乐意做的一件事,便是放暑假跟着父亲去牧场玩。在牧场,她看兽医给牛羊治病,听老师讲解病毒传播的规律。跟着父亲去畜牧兽医学校微生物实验室观察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到动物实验场观摩猪牛马羊的繁育和手术。或许,正是那段难忘岁月,让她与畜牧兽医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些游动的微生物深深吸引了我。”金梅林说。父亲实验室里显微镜下神秘的微观世界与牧场里的鲜活实践,悄然在她心中种下科研的种子。因了这些,她对畜牧兽医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立志长大后从事这方面的事业。于是,高考时,她就报考了畜牧兽医专业,并被北大兽医生物学专业录取。


1980年,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华中农业大学从事教研工作。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养殖大国,多年来我国一些人畜共患的动物疫病严重制约着养殖业的发展,危害着人民的生命健康。金梅林认为,针对动物疫病的流行,将预警关口前移是基础,研发出相应疫苗提前预防是关键。那个时候,这方面的疫苗国外垄断十分严重,如何打破国外垄断,研制出国产疫苗,解决猪流感的“卡脖子”难题,一直是她研究的重大课题。


1978年猪痢疾病传入我国,严重危及人畜安全,给国内养殖业和农户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为了控制疫病的流行,筑牢养殖业卫生安全的防线,金梅林将自己关在实验室,进行科研攻关,潜心研制开发相关疫苗。针对猪痢疾病原严格厌氧不易分离的瓶颈,创新培养系统,研究一系列免疫诊断技术,结合药物净化策略,有效遏制了该病的流行。该成果获评“六五”期间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及行业表彰,在获得了学界的认可的同时,为她今后的科研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病兽防,必须跑在病毒前面。病毒在变异,我们的检测技术却依赖进口,价格贵、效率低,这怎么能行?为了改变我国动物疫病检测技术落后于国外的现状,金梅林带领团队筛选出病毒特异性抗原表位,研制100多株单克隆抗体,开发出适合不同需求的检测试剂盒21种,打破国外垄断。试纸条物美价廉,5分钟出结果,灵敏度比国外产品高16倍,而价格仅为其十分之一。这项成果被列入国家防控产品名录,为疫病防治关口前移、早期预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多年来,金梅林不忘初心,以动物防疫疫苗攻关为己任,冲在防疫一线,哪里有疫情,她就出现在哪里。2004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在我国肆虐,严重威胁家禽产业,还可能跨种传染给人类。金梅林团队临危受命研制相关疫苗;猪丹毒“老病再发”时,她研制的猪丹毒亚单位疫苗能提供80%以上的免疫保护。2000年猪细小病毒“流产风暴”、2005年四川猪链球菌病暴发时,她带领团队积极参与了疫苗的研发,有效遏制了疫病的蔓延……


科研工匠精神筑起动物免疫屏障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全球暴发,经筛查病毒来源为猪流感变异,这种病毒存在传染人类的风险。“动物免疫屏障筑牢了,人感染的风险才能降低。”金梅林说。为了遏制疫病的流行,保障公共卫生的安全,金梅林和她的团队率先分离本土毒株,解析动物流感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创建“栏圈边”的“快准廉”检测技术,成功研发出中国首个猪流感疫苗,此疫苗可以对多种亚型病毒提供交叉保护。


此后,她又研制出了系列高效疫苗,疫苗累计应用2.59亿头份。其相关成果获新兽药注册证书5项,转让27项次,建立了湖北省地方标准7项。金梅林和她的团队研发的检测试剂盒卖到了国外,被广泛运用于动物疫病的应急预警。同时,金梅林被英国、法国等国家邀请作动物流感研究报告,向国外同行介绍中国在动物流感防控中所积累的经验。


2018年,非洲猪瘟来袭,我国养殖业损失惨重。然而那个时候,受技术所限,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制是世界性难题,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研制出相关疫苗。但疫病的流行和蔓延又容不得科研人员半点犹豫,如果不进行有效控制,将会给国内养殖业带来重大损失。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就是命令,面对这个世界性的难题,金梅林和她的团队不惧困难,承担了国家级非洲猪瘟应急攻关任务。安排猪场样本采集、制定预防方案、运送小分子生物制剂,金梅林和团队成员积极行动起来,奔赴动物疫病预防诊断一线,带领团队迎难而上,积极进行技术攻关,潜心研制非洲猪瘟疫苗和相关技术。


“我们在成千上万个单细胞里面,去找到一个高表达的抗体的单细胞,这个过程也是非常难的。”此后的六年时间里,无论是在实验室、养殖场、疫情现场,还是在生物制剂产业化基地,金梅林总是身先士卒冲在一线。六年的风风雨雨,她和她的团队不畏艰辛,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开发出多种针对非洲猪瘟的生物防控新技术,解决了非洲猪瘟防控技术严重不足的问题。他们采用纳米材料、利用液态芯片、荧光微球等技术研制出了7项非洲猪瘟检测技术,其中核酸检测试剂盒获得推广应用。


针对非洲猪瘟的核酸检测试剂盒研发成功后,金梅林带着她的团队奔赴全国多个养殖场进行核酸检测试剂盒的推广运用。在湖北黄冈的养猪场,金梅林手把手教农户使用检测试纸;在青海规模化猪场,她向农民推广最新自主研发的疫苗;她还从中草药中筛选出抗病毒分子,研制成生物制剂,帮助养殖户减少抗生素使用。


动物疫病科研工作要获得突破,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但金梅林还是满怀激情地迎接着一个个的挑战,攻克着一个个难关并乐在其中。长年累月,她以实验室为家,带领团队遨游在自己的科研王国里,夜以继日攻坚克难,一路向前。她的勤奋、拼搏、坚韧和努力感动着周围每一个同事,每一个学生。


把国家需求放在第一位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时,金梅林临危受命,担任了湖北省新冠肺炎应急攻关专家。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她协助相关部门多次参与咨询及研判,带领团队主持新冠肺炎病毒动物风险调研。为了找到病毒的来源,她冒着感染的风险两次赴华南海鲜市场,采集动物及相关环境样本进行监测;对13种家养、驯养、野生动物及宠物进行感染风险排查。通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排除了猪禽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为国家疫情下的猪禽养殖与保供作出了重要贡献。向国家、部委、省市提交建议12项均被采纳。在大量试验基础上,她和她的团队为药物及疫苗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模型,陆续向国家、湖北省提交10余项疫情防控技术攻关建议和请示,均被采纳或批准实施。曾参与WHO在武汉的调研,为国际联合调研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1年金梅林作为动物疫病领域专家在世卫组织—中国联合开展COVID-19疫情研究活动中作科学报告及研讨。2023猪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华中农大举行,她在会上分享了非洲猪瘟多维度防控技术策略,提出预警检测、功能性复合生物制剂提高机体抗感染阈值,同时结合生产安全相关技术一体化的综合防控非洲猪瘟的策略。


图片

金梅林院士

图片

金梅林为2024乡村振兴实用技术大赛做点评

图片

金梅林在哈尔滨国际猪业峰会上做报告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防为主。 40多年来,金梅林躬耕科研一线,始终将国家需求放在第一位,聚焦动物流感、猪链球菌等人兽共患传染病和重要动物疫病的防控技术研究,解决动物生物制剂研发和产业化关键技术难题,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创建了现代化生物制剂工程技术体系,研发出了一系列安全有效的生物防控产品,获得一系列原创性科技成果,并实现成果转化应用到养殖一线,为我国动物防疫事业和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让更多安全放心的肉、蛋、奶丰富中国人的餐桌。


由于科研成果突出,她获得了业内业外多项荣誉奖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排一2项,排二1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项(排一3项)、省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1项(排一),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全国首届创新争先奖、湖北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16项。2023年11月,她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24年3月,获2023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025年3月,获202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


金梅林的研究成果不仅体现在学术上,还被广泛应用于养殖产业一线,其受益的养殖企业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靠着科技的加持,助力许多养殖企业增产增收。据统计,多年来她自主研究成果转让59项/次、转让经费2.2亿元、助力养殖业增效高达577亿元;她和她的团队获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82件,实现28项新兽药注册产品转化和产业化,相关技术发明转让企业65项/次。


科技赋能现代动物疫病防疫,四十多年来,金梅林和她的团队为助推农村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国家动物疫病防疫筑起安全屏障,金梅林和她的团队,一直在路上。


责任编辑:王灿灿 校对:超级管理员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