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物 > 

文照辉:“中国速度”背后的匠心传承

发布时间:2025-08-05 17:10:21|作者:卞文志
图片

文照辉在钻研技术

今年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车湖南株洲电机有限公司员工文照辉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捧着“全国劳动模范”奖章,文照辉思绪万千。从“劳模之家”走出来的他,如今站在劳模这一荣誉的最高领奖台上。沉甸甸的奖章让他想起了三十年前父亲的殷殷叮嘱,想起了在数控加工中心奋力攻坚的无数日夜,想起了徒弟们专注崇敬的眼神,更想起了飞驰高铁上人们的笑颜。他知道,这份荣誉不仅属于自己,更属于千千万万默默守护中国速度的奋斗者。


追求数控加工技术最高境界


文照辉系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数控车工高级工程师、特级技师,曾获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劳动模范、湖湘杰出工匠等荣誉,2024年被全国总工会确定为“大国工匠”培育对象。据统计,以文照辉为主开展的攻关共计获奖90项,其中5个已获授权专利;编写专著3本,解决质量攻关18项,推广先进操作法12项,产教融合项目40项。在车间摸爬滚打30多年的文照辉,早已从昔日的小学徒成长为“文大师”。


1994年,文照辉职高毕业后入职中车株洲电机公司,成为一名车工。上班第一天,身为省部级劳模的父亲文秀元对他说“车工是门细致活,一丝之差,优劣分家”。“父亲的这句话,影响了我一辈子。”文照辉说,这告诫自己做人要严于律己,择一行、钻一行;做事要精益求精,干一行、精一行。车工看起来不起眼,但飞驰的高铁、翱翔的飞机都离不开车工的付出。文照辉刚入职时,数控设备还是稀罕物,文照辉只能站在师父身后递扳手、擦机床。“看着师父们输入几行代码,机床就能自动加工出精密零件,感觉就像变魔术。”文照辉感叹道。


为了学艺,他使出了“笨办法”:每天提前到岗,把师父们加工过的零件挨个测量记录;下班后“赖”在废料堆旁,对照图纸研究报废原因。通过持之以恒的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了数控班组的骨干。文照辉没有因为父亲的光环得到优待,而是从一名最基层的机床操作工干起。白天跟着师父苦学技能,打磨每一个零件,晚上潜心研究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中。凭借着过硬技艺和创新精神,文照辉与他的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20年前,我国从日本引进200公里动车组,开始了高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中车株洲电机公司承担了其中牵引电机和变压器的研制任务,安排了一批骨干员工赴日本学习,凭借娴熟的技艺,文照辉幸运地成为其中之一。“当时日本的制造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我们确实有差距,所以内心非常焦急,想多学一些,但对方自由活动时还有专人负责‘盯梢’。”这些更加激发了文照辉追赶的斗志,他暗自下定决心:“关键核心技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他克服语言障碍,边看边学边想,在短短半个月培训时间里,记录了两大本笔记,回来后翻阅对照、分析研究,将所学实实在在转换成了“手上功夫”,攻破解决了许多研制中的实际难题。

图片

文照辉(右二)与徒弟切磋技艺

勇于创新是其立足的根本,不但要有绝技绝活,还要大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技术提升。在一项高精难的项目攻关时,面对挑战和近乎苛刻的设计指标与精度要求,班组许多同志都出现了畏难情绪,文照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一方面做大家的思想工作,给大家鼓劲打气,讲述未来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他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制定合理的工艺路线,并针对加工设备的性能编制数控程序,反复进行加工试切与试验,可是现场加工一直未完全达到理想的效果。


经过仔细分析,他发现问题主要出在刀具上。由于φ8mm的镗刀杆需要加工的孔深达到47mm,直接导致刀具因悬伸较长造成刚性不足而引起振刀。为此他及时与工艺人员沟通,将组合式刀具改为整体刀具。同时,为最大程度降低切削抗力对刀具产生的不利影响,又想方设法将刀具的夹紧方式由径向三点压紧改为开缝套筒环形夹紧,并不断地调整切削参数和优化加工程序。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成功通过该产品的首件评审,从而为后续的批量生产铺平了道路。


锤炼匠心,技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2020年,针对YQ625高速动车组电动机传动端盖在加工过程中出现的众多问题,文照辉主动请缨,组织“文照辉工作室”核心骨干开展了技术攻关,创新提出新的加工方法,经过近一年的持续攻关,不但将工作效率提高了7%,制造费用降低近70余万元/年,更使产品实物加工合格率由改善前的80%跃升至改善后的99.87%,由此荣获2021年度全国QC小组成果发表交流“专业级”奖项。


同年,雅万高铁动车组电机项目试制生产阶段,时间紧、任务重、精度要求高,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文照辉主动请缨,带领工作室的骨干展开技术攻关。他制定工艺路线,并针对加工设备的性能编制数控程序,反复加工试切与试验,虽每次都有收获和进步,但精度依然没能达到理想要求。攻关小组没日没夜实验和调整参数,发现症结主要出在刀具上。很快,文照辉与工艺人员沟通,将组合式刀具改为整体刀具,并改进刀具的夹紧方式,又不断调整切削参数和优化加工程序。最终,产品成功通过首件评审,为后续的批量生产铺平了道路。


为传承匠心,真正做到严师带高徒的技艺接力,有一次,文照辉刚刚从车间出来,就一路小跑来到了“文照辉金蓝领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同事们分享近段时间的学习心得。“这是我参加高速动车组电机评估会的体会,供大家学习参考。”文照辉说,作为全国技术能手,他有义务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帮助青年人增长本领,培育更多高素质产业工人,技术一定要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他的“金蓝领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文照辉带领核心成员先后承办了55次各类大小竞赛,借助工作室平台,采用轮训的形式举办了81期、1820余课时的专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学员1300人次。


作为组织精心培养出来的“全国技术能手”和劳动模范,文照辉心怀感恩,他将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的有志青年。他说:“我带徒弟主要是‘三个心’,有信心,我觉得没有教不好的徒弟;有耐心,倾囊相授我也不会嫌烦;要狠心,再苦再难也要他们独立完成。”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杜婕,是文照辉的第一个女弟子,对于师父的“狠心”,她深有体会。EMCO数控卧式车削中心的安装调试工作是杜婕第一次独自负责的项目。在半个月的调试安装期间,除了程序编程、部件安装外,每天还要扛着十多个刀具架上上下下几十次,每一个刀具架就有十多斤重,她做起来非常吃力,经常要坐在机床上,手脚并用“狼狈不堪”地推动刀具架,而师父始终“冷眼旁观”。


杜婕有些埋怨,心想:“师父可真狠心,也不来帮帮我。”可等她用自己亲手调试的机床加工出第一根转轴时,终于明白了师父让她“不能等、靠、要”的良苦用心。“师父常对我们说,一丝之差,优劣分家。”回忆起成长之路,杜婕特别感激师父文照辉的指导帮助。她仔细记下师父的一个个操作步骤,抓住各种机会进行实践练习,下了班还不忘扎在书堆里学习理论知识,日积月累打下了坚实的技能基础。


“数控操作是个技术活、细致活。我们生产的电机转轴,关系到列车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丝毫的偏差就可能造成巨大的缺陷。”在对卓越品质的极致追求下,杜婕养成了有条理、能吃苦、耐得烦的工作习惯。一次,在加工动车组电机转轴中心孔时,转轴发生毫无规律的轴向位移,位移量最高达到了0.5毫米,而转轴平面度的设计要求仅为0.01毫米,位移量远远超出了规定范围。正当同事们有些不知所措时,杜婕站了出来。她利用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一步一步开展分析与排查,终于找到了症结点,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


甘于奉献,为国家交通事业发展继续发光发热


凭借着过硬技艺和创新精神,文照辉与他的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我父亲也是优秀工人,他告诫我‘一丝之差,优劣分家’,这就是我的座右铭。”文照辉那一项项技术攻关、一项项先进操作法推广的背后,原来是两代工匠精湛制造理念的接力。为做好传帮带,文照辉通过职教城设立的工作室,通过产教融合、校企融合,培育出更多的技能人才。


当有人问他为何在培育技术人才上如此卖力时,文照辉乐呵呵地说,徒弟超越师父才是师父无上的荣耀。这些年,文照辉先后为企业培养出多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央企业技术能手”,以及8名中车集团核心人才,6名高级技师,4名技师。  


在企业同事眼中,文照辉是个一丝不苟,甚至有点“轴”的老大哥。他的“轴”体现在精益求精上,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死磕到底”。高铁牵引电机转轴盲孔攻丝是中车株洲电机公司质量提升攻坚克难项目。为了突破螺丝拧不紧,浪费公司成本、影响产品一次性交验合格率的问题,他和“文照辉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员们,反复从相关车间、工序、环节找原因,试验了成千上万遍。最终,他们找到了心中那颗完美的“螺丝”,解决了困扰已久的大难题。最重要的是,此项目完成后,预计每年可为公司节约制造成本70余万元,一次性交验合格率能提升到98.5%。


秉承“一丝之差,优劣分家”的精湛制造理念,近年来,以文照辉为主开展的攻关获奖共计96项,授权专利5项。经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专著4部,由他主编的《跟技能大师学数控车削编程》被湖南省总工会评定为省“十大劳模工匠技能专著”。QC质量攻关18项,发表论文15篇,推广先进操作法12项。2022年,由文照辉指导培养的公司职工熊亚洲,荣获“‘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职工组一等奖,文照辉被授予“优秀教练员”称号。


头顶如此多光环,文照辉是如何定义成功的呢?他这样回答:“如果哪天我的徒弟超越了我,我才敢说我成功了!”我们可以从以下的数字中找到答案,文照辉工作室成立以来,文照辉带领核心成员先后承办了55次各类大小竞赛,借助工作室平台,采用轮训的形式举办了81期、1820余课时的专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学员1300人次。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外国厂家也向文照辉伸出了“橄榄枝”,但都被他婉拒了。


“我是碰上了好时候,国家高铁计划的实施和公司动车组牵引电机及变压器的生产,造就了今天的我。我要用自己的技术回报公司,回报社会。”文照辉说,要在退休前留在公司,并将技艺传承下去。


“作为全国劳模,我感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我会把‘一丝之差,优劣分家’的精神传承下去,为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继续发光发热。”文照辉说。多年来,他继承父辈的劳模工匠精神,于毫厘精度间寸步不让,在改进攻关中孜孜不倦,对技能传承倾注心血,一步一步成为大家敬重的“文大师”。工人们尊称他“高铁工匠”“技能大师”“最美中车人”。他用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


责任编辑:王灿灿 校对:超级管理员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