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物 > 

田国锐:匠心筑梦,测量未来

发布时间:2025-08-05 17:11:12|作者:卞文志
图片

大国工匠田国锐

给大国工程当了25年“眼睛”的大国工匠田国锐,从业二十五载,完成了从技校毕业生到全国技能冠军、再到全国劳动模范的蜕变,从操作生疏的学徒成长为行业标准制定者。他凭借测量数据速算和科学计算器盲打两项绝活,在国家一类竞赛——中央企业职工技能竞赛中,创下精度满分且三个单项速度最快纪录,并斩获大赛金奖。他用奋斗镌刻荣光,在测山量海间定位工程人的人生坐标,用精准丈量匠心,用数据镌刻担当,用敬业精神和永恒的初心书写出中国建造的壮丽诗篇。


在测山量海间绘就人生坐标


田国锐现任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测量大队队长。2000年7月,技校毕业后的田国锐成为一名铁路建设者。在铁路建设工程施工中,丰富的项目实践和紧张的工期,“逼”出了他的两个绝活:测量数据速算和科学计算器盲打。从业25载,从操作生疏的学徒成长为行业标准制定者。


凭借这些绝活,田国锐在国家一类竞赛——中央企业职工技能竞赛142名选手中脱颖而出,创下精度满分且三个单项速度最快纪录,一举斩获大赛金奖,还与队友一起为中国铁建夺得团体第一名。在铁路建设战线上,他先后组织实施了拉林铁路巴玉隧道、中老铁路万和隧道等298座、全长873公里的国家重点工程长大隧道测量控制,控制难度和精度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累计攻克154项技术难题,培养出64名高技能人才,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入选大国工匠培育对象,2025年4月,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刚开始工作时,田国锐总担心出错,每组数据处理都要用计算器。处理一些复杂数据时,眼睛总要在资料和计算器间反复切换,导致数据输入效率低。一次紧急放样中,因为输错了一个数据,让施工机械空等了几个小时。师傅拍着田国锐的肩膀说:“测量工作测的不仅是坐标点,更是工程的生命线。”师傅沉重的话语,让田国锐第一次读懂“精准”二字的分量。怎么能更快更可靠呢?一有空田国锐就悄悄练习仪器架设和瞄准,尝试用口算处理简单数据,用手指感受每个计算器按键的分布和反馈。日复一日的练习,田国锐做到了30秒完成仪器组装架设,瞄准目标一次到位,计算器盲打人机合一,作业速度提高了一倍以上。


田国锐的起点并不高,从中铁十二局技工学校毕业的他将工程测量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标尺。初出茅庐,他不断与自己较劲,钻研基本功,白天跋涉高山深涧,测量放线,晚上复核数据,绘制图纸,反复练习口算和计算器盲打,不到3个月就熟练掌握测量技术。十年磨一剑,这些看似枯燥的重复,淬炼出田国锐的三大绝技:快速口算、计算器盲打、计算器编程。还破解难题60余道,荣获省部级工法13项,参与编写团体、行业标准4项,编写教材1本,完成软件著作权登记25项,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31项,累计节约作业时间1050个小时,创效2100余万元。


他主持参与研发施工关键技术116项,其中《高原高地应力隧道岩爆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获中国铁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铁十二局集团科技进步特等奖,《铁路隧道断面三维激光快速扫描测量工法》入选国铁集团铁路标准工艺工法。


在施工中,田国锐坚持扎根一线,测量总延长近900公里,控制难度和精度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2021年12月,被山西省总工会、山西日报社和山西广播电视台授予2020“三晋工匠”年度人物。在获得一系列奖项之后,他并没有居功自傲,而是选择清空自己,把心态归零,回到工作岗位后,继续深耕自己热爱的专业。


让“匠心”在施工一线生生不息


近年来,田国锐在施工中“死磕”毫米级精度测量,带领团队攻克了拉林铁路巴玉隧道、中老铁路万和隧道、大瑞铁路老尖山隧道等国家重点工程中的测量控制难题。“测量贯穿工程建设全阶段,为施工提供关键数据,决定工程建设的位置与方向。”谈到测量工作的重要性,田国锐介绍说,隧道测量好比工程的“眼睛”,1毫米的误差就可能意味着数米的偏离,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责任比泰山还重。


2018年深冬,海拔3560米的青藏高原风雪肆虐。在拉林铁路巴玉隧道内,田国锐浑身是汗。他站在岩爆频发的高温作业面,手中的全站仪因“中暑”反复关机,洞内导线角度总有两秒核对不上,田国锐的心里虽然十分焦急,但依然沉着地指挥队员按照标准测量。拉林铁路巴玉隧道是当时世界上岩爆强度最大、独头掘进距离最长、国内埋深最大的高原铁路隧道。隧道94%的区域位于岩爆区,这里“石头像炮弹一样飞”,施工难度极大。“田队,要不先不这么用?”一位年轻的技术员看着不断掉落的碎石,声音发颤。


田国锐毫不犹豫地说:“就这么用,一点误差都不行,我们如果忽略这个误差,其他微小的偏差也会逐渐累积,误差就会像雪球一样滚到对面山头,我们所在隧道将无法与山对面的隧道准确对接。”田国锐抹去护目镜上的蒸汽,将三脚架往岩缝里又楔进一寸。在他身后,LED灯带在隧道穹顶划出一道“银河”,测量数据在显示屏上跳动。这是田国锐在摸索研发“主副导线网控制双洞隧道测量工法”过程中的一幕。


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测量队队长,田国锐在工程现场面临过重重挑战。“巴玉隧道是双洞隧道,受高岩爆影响,洞内控制导线频频出现短边现象,导致数据存在误差,影响方位角传递精度,增加了隧道控制测量的难度。”田国锐解释,必须摸索研发新的技术工法,及时处理短边问题。为“啃”下这块硬“骨头”,田国锐全程参与了巴玉隧道控制测量工作,进洞测量一待就是30多个小时。田国锐还带领团队反复在野外进行模拟试验,从依靠氧气瓶和药物缓解高原反应,到逐渐适应高原环境。

图片

工作中的田国锐

田国锐的同事辛金珠说:“田队测量时有个‘三不原则’:不放过一个异常数据、不拖延一次复测、不将就半点误差。”拉林铁路巴玉隧道顺利贯通后,横向贯通误差仅11.8厘米,不到允许误差的一半。田国锐介绍,“主副导线网控制双洞隧道测量工法”后来还应用在成兰铁路榴桐寨隧道、成自铁路白云山隧道、宝坪公路秦岭天台山隧道等项目中。测量员白天跋涉高山深涧,测量放线,晚上还要复核海量数据,绘制图网,常常要到零点以后休息。田国锐说,给工程当“眼睛”,靠的是不怕苦不怕累,以及“再多一次测量、再加一次复核”的坚持。


这番道理,田国锐经常讲给队里的年轻人听。如今已是高级工程师的孟令叶,至今记得师父田国锐教自己的第一课——“测量人要对数据负责到底”。2018年,在中老铁路万和隧道一次测量任务中,孟令叶因赶工漏测了一个转点。田国锐得知后,立马带着他连夜赶回40公里外的万和隧道进行补测。暴雨中的盘山公路能见度不足5米,车差点滑下悬崖。“到现场时,我们浑身都湿透了。师父却说,‘数据不等人,咱们测完再换衣服’。”孟令叶回忆道。他至今仍保留着当年那件满是泥浆的工作服,以此提醒自己。


在不断提升自我中以平凡筑不凡


在测量大队,每个新人都会经历3次特殊培训:第一次上工地,师傅会故意设置一个隐蔽的测量误差;第一次操作新设备,必须拆卸重组3次;第一次参与重大工程,必须手抄全部原始数据。“现在年轻人学历高,缺的是‘手感’。”田国锐指着墙上泛黄的中国地图说:“咱们测量的不仅是坐标点,更是工程的生命线。”在田国锐的技能大师工作室里,有一个特别的“记忆角”。这里摆放的褪色安全帽上留着岩爆撞击的凹痕,磨破的登山鞋底沾着青藏高原的红土。“传技术更是传精神。”田国锐说,他想让年轻人明白,工匠精神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多年来,田国锐积极发挥技能人才“传、帮、带”作用,通过每周一课等组织业务培训。在高原帐篷里用哈气暖笔记录数据,在暴雨中为仪器撑伞自己淋透,在徒弟气馁时翻出泛黄的错题集……工作25年,田国锐从山西小县城的一名技校生成长为技术领军人。未来,他将用行动履行自己的承诺——“工匠的荣耀不在奖杯上,而在每个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工程里”。


2024年,受中国铁建精细化管理思路启发,田国锐带领团队梳理形成了《测量质量事故案例库》《测量精细化作业排查清单》,建立了换手复核、隐患排查激励、测量业绩考核制,让每个数据都有了可追溯的“成长档案”。作为首批大国工匠培育对象,2024年田国锐走进清华大学“深造”。之前,他把干了25年的工作从头捋了一遍,逐一复盘施工测量的每个环节、优化每道工序,并制作微课。多年来,他详细记录了亲历或经多方核实了解到的79件测量失误案例,这一案例库成为他投身测量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参考。


通过在清华大学“充电”,田国锐对国家智能制造转型、高端装备技术、新质生产力发展有了更多的认识,主导的测量技术研发课题更是得到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新时代工匠,既要在学无止境中反复淬炼,更要在带徒传承中播种匠心。”回忆起培训历程,田国锐说。


近年来,田国锐还先后被山西省工匠学院等特聘为兼职教授,积极开展精神弘扬、技能传授、创新引领等活动。累计培训2万余人次,带徒的105人中,46人成为技师,18人晋升高级技师,10人在国家级技能竞赛中获奖。同时,作为技能大师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他先后主持参与研发施工关键技术154项,参与编写行业标准9项,获各级科技进步奖、省级工法、专利80余项,创效显著,并为企业培养了一批创新型人才。


田国锐的25年职业生涯,充盈着对工作的热情与追求。以他的测量经验和误差案例研究为基础,他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对卓越的追求,并对施工测量的每个环节进行了细致的复盘与优化。同时,他还亲手制作了“微课堂”视频,深入浅出地讲解测量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他认真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努力在工作中提炼出精华,使之转化为宝贵的经验。田国锐说,作为一个给大国工程当“眼睛”的测量人,他必须给自己的每一个经历赋予意义,始终关注工作中的点滴细节,以此不断提升自我,以平凡,筑不凡,做一个在追光路上不懈奋斗的劳动者。


责任编辑:王灿灿 校对:超级管理员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