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小青
何小青是一位在西南边陲扎根基层的藏族女干部,曾任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咯尔乡德胜村驻村第一书记。2024年8月,何小青在下村开展入户工作途中不幸坠河遇难,生命永远定格在39岁。由于遇难时手机遗失,何小青没有留下生前工作时的第一手影像资料,而在当地干部群众的追忆中,她是一朵扎根祖国西部的“高原玫瑰”,坚韧而细腻的她,在工作中时刻绽放在防灾减灾的第一线,绽放在托底性帮扶的主战场,绽放在矛盾化解的最前沿,绽放在德胜村村民们的心中。
驻村后藏族乡亲们的知心人
何小青出生于1985年7月,四川省黑水县人。2006年大专毕业,2007年11月参加工作,曾先后在壤塘县岗木达乡中心校、壤塘县委宣传部、金川县旅游发展局、金川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2023年7月,在新一轮乡村振兴驻村轮换中,生活工作在县城的何小青,主动请缨到农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2023年8月,担任金川县咯尔乡德胜村驻村第一书记后,何小青忘我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很快与村民们打成一片,成为藏族乡亲的知心人。
何小青刚到德胜村不久,便发现部分村民与村“两委”因防洪堤的建设正在闹矛盾。村民认为,原来的设计方案无法满足防洪的实际需求,因此提出加高堤坝的建议,但这意味着工程量的增加和额外成本的投入。然而,在以工代赈项目中,实施方案与资金都已确定,很难更改。为了深入了解情况,何小青走访了多位村民,实地考察了历史上洪水翻坝的情况。她认为,村民们的诉求合理,堤坝加高确有必要。于是,迅速向乡政府反映了这一情况。
德胜村依山而建,山中沟壑纵横,其中石家沟是最大的一条。一坝之隔便是德胜村一组四十余户村民的住所。以往,村里常受洪水侵袭,尤其到了夏季,水患更是肆虐成灾。为解决水患问题,咯尔乡为德胜村争取到了以工代赈项目,在石家沟两岸修建防洪堤。防洪堤建设事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乡政府得知何小青反映的情况后,经过考察,认为切实可行,于是采纳了何小青的意见。防洪堤坝加高施工关键期,何小青连续20多天守在工地上,以确保建设进度和施工质量。

何小青(左一)在工作中
施工期间,有村民找到她,希望在部分地段再增加河堤建设高度。她第一时间组织村“两委”到现场勘查,协调施工方进行科学论证,在确定加高高度后,积极动员村民投工投劳,最终防洪堤在“加量不加价”的情况下,足足增高了3米,确保了汛期的防洪需要,为村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保障。“多亏何书记听取群众建议,不然今年的汛情将对我们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村民唐志国高兴地说。
何小青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由于经验丰富,她总结出一套亲近群众的“先做再谈”工作模式。因此,在下村走访了解情况的时候,她总是选择在早晨和傍晚乡亲们下地干活的时候去。看到有人在地里干活,她便直接下地,拿起旁边的农具就与乡亲们一起干,摘花椒、挖洋芋、刨地、除草、施肥……地里的农活信手拈来。做完农活,遇上饭点,她也不矫情,就与乡亲们一起烧火做饭,她洗菜、做菜都是一把好手。就这样边做边问乡亲们粮食产量、再问家庭情况、后问意见建议,循序渐进,一步步走进乡亲们的心里。
何小青是乡亲们的主心骨,乡亲们有困难、有矛盾、有想法大家都会来找她。在咯尔乡德胜村的每一条街巷,每一个院落,她的故事如同山间清泉,潺潺流淌在每一个乡亲的心里,流淌过村庄的每一个角落。何小青那一个个温暖的瞬间、一句句贴心的话语、一次次无私的奉献,仿佛清泉中的点点波光,闪耀着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的光辉,像阳光雨露一样滋润着乡亲们的心田。
建设强村党组织的“领头雁”
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后,为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何小青成为建设强村党组织的“领头雁”。为积极推进工作出成效见效果,她主动请缨下沉一线,团结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切实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何小青的父亲何木西是一名老党员,1998年开始担任村会计,是一名资深的村干部。驻村后,何小青曾请教父亲:“阿爸,你觉得咋样才能把村党组织建强?”“简单得很,让村上的党员站出来,干起来,就要得了。”
何小青觉得父亲的话很是在理,从自己做起,带着党员一起干,引领党员带头干,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党员通过实干成为乡亲们的榜样和依靠。“党员是在干还是在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是2023年9月20日,何小青到任后第一次召开村民大会时说的话。在工作中,她始终牢记驻村职责,带领党员在乡村振兴一线实干,针对全村51名党员的年龄和分布状况分组优化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使之紧扣群众所急常态开展。
在开展工作中,从周末分区大扫除,到集中攻坚村道路边美化;从经常关怀慰问重度残疾群众,到群众有困难随喊随到;从春播秋收的定向帮忙到村民红白喜事提前到位,她让德胜村的党员一直干在群众需要的地方。德胜村党支部书记刘再琼回忆:“何书记来了以后,我们村的党组织生活更加规范了,党员积极参与组织生活,村里的大小事务都有党员的身影,老百姓对村支部和党员的满意度也上去了。”
何小青是一位为民办事服务的“实干家”,她始终践行为民服务宗旨,驻村的一年里,大到企业与村民的矛盾,小到邻里纠纷,她始终亲力亲为、示范带头,处理不好决不罢休。2023年11月1日一大早,何小青和驻村工作队队员一起前往德胜村观景台孝德讲堂,计划整理帮扶资料,因忘带会议室钥匙无法进入。何小青没有半点犹豫直接席地而坐,招呼工作队队员一起整理。整理过程中,她还不停叮嘱要把上一届驻村工作队的资料再翻一翻看一看学一学,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村情。
根据县域雪梨产业发展振兴规划,为解决雪梨价格低,销售难的问题,何小青动员退伍军人党员马世程在全村率先开展梨树高接换优、修枝整形工作。通过挂果情况看,品质得到了大幅提升,增强了村民种植梨树的信心。马世程满含热泪地说:“从小吃着梨子长大,我都不知道这些梨树还有这么大的价值,可惜今年的雪梨她尝不到了。” 何小青驻村以来,无论是农户家头还是田间地头,总能看到她的身影,通过零零碎碎的小事、点点滴滴的实事,群众发自内心喜欢上了这位真做事、真干事的好干部。
在驻村的日子里,她把德胜村当成了自己的家,用心用情谋划德胜的发展,定思路、抓机遇、做动员、调结构,用智慧谱写着德胜村乡村振兴篇章的每一页。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她是提升治理水平的“参与者”,用真情感染了民情,用温情暖热了民心。德胜村是远近闻名的“孝善和俭”示范村,何小青将“微网实格”工作法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她总是说“我就是一名基层网格员,要在格上发现矛盾,解决问题,更好促进民风淳朴、村民和善”。在她身上,大家看到的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实写照。
心系民谋发展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在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带领乡亲们致富的路上,何小青是推进强村富民的“操盘手”。她深知群众最期盼的是持续增收,便依托乡域发展规划,融合群众意见建议,提出了围绕“孝心路、善行路、和气路、勤俭路”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思路,致力打造路畅、业兴、宜居、和美村庄。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在加快这项工作的推进落实中,她依托乡域发展规划,融合群众意见建议,新建河堤1330米、通组路维修硬化1.44公里,集体经济年均增收12.8万元,2024年梨花节带动群众实现旅游收入20万元。
石家沟十二湾的生产引水渠涉及德胜村二社和三社130户群众的耕地200余亩,每到耕种时节,都会通过一条1公里长的渠道来引水灌溉,但这条渠道经常出现堵塞情况。对此,在春耕期间,何小青带领志愿服务队每天开展渠道梳理,保障群众有序开展春耕工作。三社的唐志芬老人记得,一天,她独自给麦子地放水,突然水流慢慢变小,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给“何书记打电话”,不到10分钟,何小青带着党员杨成建来到地里,拿着锄头顺着沟渠找堵塞的原因,不一会儿地里的水慢慢恢复了。
2024年的夏天,雨季长,汛情十分严峻,整个汛期,何小青就一直住在村上,带队深入地灾隐患点开展全覆盖拉网式排查。7月23日晚23点左右,由于连续降雨,德胜村周家沟的水势凶猛,存在突发泥石流灾害的安全隐患,何小青拿着喇叭挨家挨户敲门喊“嬢嬢表叔,周家沟水大得很,大家快转移到避险点”。当天夜里,何小青和村“两委”干部安全转移全部受威胁群众。
在驻村工作的这一年当中,何小青面对村里乡亲们的大小纠纷,总是亲力亲为及时化解。金川水电站施工占用德胜村集体林地资源,村民补偿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2024年3月29日一大早,100多名村民到乡政府讨要说法。她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安抚群众情绪:“乡亲们,把你们的诉求一条一条地说给我,这件事要是办不好,我何小青也无颜面对大家。”她挨家挨户同村民交心座谈,与施工单位深入沟通,经过近100天的努力,最终形成企地双方满意的补偿方案,及时兑现了补偿。
村民白开平和王绍茂是邻居,去年,白开平因为嫌王绍茂家门口的4棵梨树挡住了自家地的阳光,偷偷把树砍掉了,两家人闹得不可开交。何小青得知后,既当“和事佬”又当“传话筒”,耐心细致劝导,最终白开平以每棵800元的价格赔偿王绍茂,让这个持续一年多的“梨树纠纷”,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驻村以来,她一心为村民谋发展谋幸福,成为乡亲们信得过、离不开的“主心骨”。
何小青因公牺牲后,四川省金川县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决定追授她为“金川县优秀共产党员”。2025年4月,四川省委追授何小青同志“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她以自己的生命为注脚,生动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责任与担当的真谛,她的每一个行动都仿佛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前方的道路,传递着爱与希望的温暖。尽管何小青已经离我们远去,但她的精神将如同不灭的星光,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她的事迹,也将成为这片土地上永恒的记忆与传承,时刻激励着每一个党员干部在为民服务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责任编辑:王灿灿 校对:北山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