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高铁枢纽
徐州都市圈是历史自然形成的经济区域,域内城市之间距离很近,方言及生活习俗相似,区域之间的社会交往、经济交流、文化往来和社会联系非常密切。1986年淮海经济区在徐州市成立,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区域经济协作、交通运输、金融、物价、物资、食品部门就组织起联合网络,拉开了区域联合的帷幕,徐州都市圈也随淮海经济区派生出来,并悄然乘势崛起。
淮海筑梦 初露峥嵘
1980年7月,国务院颁布《推动经济联合的暂行规定》后,淮海地区城市从经济发展缓慢的状态下逐渐觉醒,强烈意识到区域联合协作才是共同发展之途。在历史渊源和发展需求的推动下,1986年,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讨论会在北京召开。该研讨会系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倡导,苏鲁豫皖4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原国家经委等多家部委有关负责人、4省14个地市的领导和国家经济界、理论界、新闻界专家学者共300余人参加会议。
1986年3月,淮海经济区首次市长专员会议在徐州召开,会议通过了《淮海经济区经济开发联合会章程》,正式宣告淮海经济区成立。同年5月,常设办公机构——淮海经济区联络处在徐州正式设立并开始办公运转。2017年3月6日,全国人大江苏代表团联名提出议案,呼吁在国家层面尽快启动实施淮海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探索建立跨省区域合作机制。 2017年6月,国务院批复徐州市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2018年11月7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 ,明确了空间开发重点和方向,构建“一带、三区、四轴、多点”的总体格局,其中“三区”包括了淮海经济区,意味着淮海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指出了淮海经济区的确切范围,包括江苏的徐州、连云港、宿迁,安徽的宿州、淮北,河南的商丘,山东的枣庄、济宁、临沂、菏泽等市。规划还提出:提升徐州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发挥连云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东方起点和陆海交汇枢纽作用,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
2017年6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从中央层面正式确立了徐州市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
2018年12月,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在徐州召开。会议商讨确定新一轮区域合作重大问题、重点领域、重要任务,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会上,徐州、淮北、菏泽、济宁、临沂、连云港、商丘、宿迁、宿州、枣庄10个兄弟城市共同签署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了《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宣言》。
由此,各兄弟城市开始携手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加快城市交通互联互通,加强城市产业协作协同,推动生态环保联防联控,共同促进社会事业共建、共享,全面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被提上重要位置,而从淮海经济区派生出来的徐州都市圈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徐州是华东重要门户城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长江三角洲副中心城市、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又是国际性新能源基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经济、金融、商业、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医疗中心和对外贸易中心 ,有“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和“世界硅都”的美誉。
徐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交通要塞,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作为中国第二大铁路枢纽,京沪铁路、京九铁路、陇海铁路、京沪高铁、徐兰客运专线、商杭客运专线、连霍高速、京台高速等重要交通线路在徐州都市圈内纵横交错。
“边缘城市”抱团
2003年,徐州都市圈成为三大都市圈之一,与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并列。相对于周边的几个都市圈,这片区域一直以来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近二十年过去了,徐州都市圈至今仍不为许多人所知晓。
徐州都市圈地跨四省,包括江苏省的徐州、连云港、宿迁;山东省的枣庄、济宁;安徽省的宿州、淮北以及河南省的商丘等八个地级市。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这些城市都处于苏皖豫鲁四省的交界处,在所属省份内,属于地理位置较偏、离省会城市或经济中心城市较远的位置。以公路距离为例,这些城市与省内经济中心城市的平均距离为365公里,与省会城市的平均距离为267公里,属于省内核心城市的辐射外围区域。
淮海经济区简图
徐州都市圈城市与本省省会、经济中心的距离
特别是徐州,无论与省会南京还是经济发展较好的苏锡常距离都太远,分别达到340多公里和500多公里。
远离核心经济圈,“边缘化”的地理位置,对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制约。不过,其他七个城市距离徐州较近,基本都在200公里范围内,这些城市与徐州有天然的“裙带”关系,相互之间来往更为密切,甚至在民众心中,徐州就是他们的中心城市。
徐州都市圈涉及的四个省,江苏的经济重心在苏南和南京都市圈,山东的重心在胶东半岛,河南则以郑州为核心,安徽更是倾力打造合肥都市圈。徐州都市圈内的城市都并非四省发展的增长极所在,这些城市很清楚,唯有携手并进,才能共同改变现状。
近几年,这些状况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的城市化进入新阶段,与过去单个大城市率先崛起不同,未来的区域发展都将以城市群、区域产业链为主要形态,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另外,中国华东沿海地区发展转型已初步完成,各种成本都在上升,而中部崛起和高质量发展正进一步升级。近几年,国家针对淮海经济区和徐州都市圈的政策文件的相继发布,加快了该区域的发展步伐。
2018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其中涉及北部淮海经济区,范围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宿州、淮北、商丘、枣庄、济宁、临沂、菏泽等市。规划明确提出要着力提升徐州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发挥连云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东方起点和陆海交汇枢纽作用。这也是淮海经济区近四十年来首次被写入国家级规划之中。
而相对于庞大体量的淮海经济区,徐州都市圈内城市之间的协同规划和交通建设更具有可行性。徐州经济圈悄然变化,在这个区域内,更需要一个经济实力足够强劲的中心城市,带动辐射周边地区的发展。
徐州发展潜力巨大
徐州,对部分江苏人来说都比较陌生,甚至偶尔被误以为是山东的城市。其主要原因是徐州都市圈以及更大范围的淮海经济区,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相对发展速度慢了一些。根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徐州的GDP一直没有超过苏州的40%。
事实上,徐州近几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2021年,徐州的GDP为8117亿元,同比增长8.7%。按正常发展速度,徐州可望在2024年前后进入GDP万亿俱乐部。在全国范围内,徐州的GDP城市排名是第28位,排在徐州之后的城市有大连、温州、沈阳、长春、太原、石家庄、兰州、哈尔滨、南昌、昆明等众多著名的二三线城市和省会城市。在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中,徐州是最有潜力发展成为大都市的城市。
2021年,徐州在都市圈内的GDP首位度为28%,人口首位度为20%,是圈内最高的;与长三角其他都市圈相比,低于上海、杭州和合肥,但略高于南京。
徐州都市圈城市首位度与长三角主要都市圈对比
徐州都市圈城市GDP及省内排名
2012年以来,徐州努力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医疗卫生中心、消费中心,打造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双向开放高地,加快推进淮海经济区洼地崛起,引领徐州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
其中,在消费方面,徐州去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38.02亿元,比上年增长22.9%,总量居全省第三位,增量领跑全省。未来,徐州如果能够加速崛起,对整片区域的发展,将起到提振作用。
徐州都市圈“后发优势”
2021年,在徐州都市圈,除了徐州和济宁,其他城市的GDP都在5000亿元以下。连云港、宿迁、枣庄、淮北等城市的经济,在各自省内的排名都相对落后。这些城市的人均GDP普遍低于其所在省份的人均GDP,城市化率也处于所在省份城市化率水平之下。
由于距离徐州较近,这八个城市与徐州之间开始了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升。
宿迁在2021年底提出要融入徐州都市圈轨道网,研究建设轨道交通连接徐州S4号线观音机场;2020年,山东枣庄宣布规划徐州S1号线延伸到台儿庄;安徽省宿州、淮北也在努力融入徐州都市圈。今年6月,徐州淮北结对合作交流会在徐州市召开。交流会上,双方签订了包含推动徐州轻轨S4号线与淮北连通,共建徐淮产业合作园区(段园)等18个事项的合作协议。S4号线也将成为徐州和淮北、宿州一体化发展的纽带;今年10月,菏泽市正式启动了菏徐铁路项目可研前期工作。
徐州都市圈八个核心城市中有七座是全国百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发展空间都是不错的,其中徐州全国排名第27、临沂46、济宁51、菏泽72、连云港77、宿迁79、商丘94(2021年排名)。不过,这些城市,城区人口达到300万左右的只有临沂和徐州,其他城市都在200万以下,城市规模普遍偏小;县域经济实力偏弱,徐州都市圈有近40个县和县级市,但GDP超千亿的县市只有2座,分别是宿迁沭阳县和徐州邳州市,其他较强的还有徐州沛县805亿、新沂692亿、睢宁619亿、济宁邹城824亿、枣庄滕州753亿,称得上强县的只有这7个。
此外,徐州都市圈高端岗位缺乏,高水平大学少,高质量人才少,科研机构少,金融产业弱,融资机会不多,高水平医院略有不足。产业方面,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产业链集群,最多有几个产业链比较完善,徐州都市圈要想真正一体化,就必须从产业入手,构建起一个能够内循环的产业分工,实现共赢。
徐州都市圈的城市化水平有巨大的提升空间,相关城市之间的距离很近,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愿望强烈,加上本地区的区位、交通、产业、矿产资源、人口规模等很多都市圈缺少的优势和国家对徐州都市圈给予的政策支持,徐州都市圈有望迎来“后发优势”。
一体化定位 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区
国家发改委已将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列入国家年度重点区域编制计划。徐州为更好地发挥区域龙头作用,主动服务、带动周边城市,携手编制《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在前期“1+4”合作的良好基础上,深化落实科技创新共同体等6项协议,高水平推进徐州都市圈建设,推进淮海经济区实现洼地崛起。
该规划明确:重点抓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坚持主核带动、毗邻先行,共建“1小时通勤圈”“一日生活圈”;强化产业发展协作协同,共建区域大市场;推进社会事业共建共享,完善医疗、就业、社保、文化、旅游等衔接机制,共建幸福生活都市圈;深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健全跨区域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共建美丽新淮海。
徐州都市圈城市人均GDP
徐州都市圈城市GDP及城市化率
建设徐州都市圈,符合国家将要素资源向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加速集聚的战略导向。
近几年,徐州引领淮海经济区、徐州都市圈协同发展,城市地位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强、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未来,徐州将以“打造区域中心”为引领,积极推动徐州都市圈建设,打造淮海经济区之核。
近日,国务院同意徐州市以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根据《徐州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22~2030年)》,徐州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将着力破解徐州可持续发展瓶颈问题,打造新老产业接续发展典范、工矿废弃地综合利用典范和城市生态修复典范,建设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有特色的资源枯竭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典范区。
云龙湖日落晚霞
规划蓝图徐徐擘画,政策文件逐步到位,基础设施加速建设,这个长期“低调”的都市圈,正加快提升相互之间的紧密度、融合度,走出一条后发地区特色发展的新路子。
一体化建设 提升区域发展能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我国区域经济布局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与过去的大城市单个率先崛起不同,未来区域经济发展将以城市群、区域产业链为主要形态,进而带动经济总体发展。
在淮海经济区20个地市中,徐州是唯一有潜力发展为大都市的城市,徐州曾被评为全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布局上,徐州被委以重任。江苏省“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提高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能级,引领徐州都市圈成为策应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新兴增长极。未来,徐州都市圈的现代化将加速,这对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以及完善城镇化战略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打造中心城市,需要中心城市有一定的经济综合实力,有足够的城市发展能级。当前,徐州正加快建设区域经济、商贸物流、科教文化和金融服务“四个中心”。通过一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徐州都市圈的一体化建设已经提升到一个新的能级。
消费能级大幅提升。徐州对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徐州全市商贸辐射半径超150公里,中心商圈外地居民消费占比超30%。
交通枢纽地位加强。徐州建成郑徐客运专线、徐宿淮盐铁路、连徐客运专线,高铁运营里程继续提升,并位居全国前列。高速公路基本形成“一环五射两纵一联”总体格局,总里程达464公里。徐州至宿州、淮北、枣庄城际公共交通相继开通运行;至淮北、宿州萧县等城市的轨道交通已在规划;接下来,高速铁路2小时交通圈和城际铁路1小时交通圈将逐步覆盖淮海经济区内城市。
城市交通飞速发展。目前,徐州地铁已通车运营1、2、3号线,总里程达64公里。按徐州市“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徐州轨道交通将达到93.7公里。徐州都市圈的轨道交通规划也已经提出,《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明确要修建8条轨道交通普线、6条市域线,总共14条线路,全长574.8公里。观音机场是江苏排名前三的机场,更是淮海地区最大的机场,目前,观音机场二期已经开始投入使用。当前,连接都市圈城市的现代化、立体化、便捷化综合交通网基本形成。
医疗资源、医疗水平快速增长。徐州拥有三级甲等医院12家,卫生资源总量位居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城市首位,医院门诊人数40%来自省外,“到徐州看病”已成周边城市居民的普遍选择。当前,徐州都市圈正着手搭建数字健康开放平台,打造淮海经济区一体化数字医疗健康服务共同体。
文化教育影响力彰显。徐州是科教文化名城、区域人才高地,拥有14所高校,高校数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在淮海经济区城市中位居首位,其中,中国矿业大学是淮海经济区唯一的“双一流”高校。为强化高校交流合作,促进区域协同发展,6月24日,淮海经济区高校技术成果对接会在江苏淮海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成功举行。
金融服务一体化推进。为实现淮海经济区公共服务跨区域共享,徐州市充分发挥带动引领作用,与淮海经济区的十个城市一起推进住房公积金异地互贷、缴存互认、联防联查,共建公积金业务、服务、文化交融平台,打造公积金行业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区域样板。此外,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已经开始建设,该项目建筑面积约151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约110亿元。这里将成为集“金融服务、休闲商业、总部商务、高端人居”等功能于一体的全生态、全功能的综合地标集群,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引领带动力和牵引力的区域金融服务高地,成为“淮海新中心、城市新地标”。
徐州市规划2025年的主要目标是:城市GDP突破1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1万亿元;全力打造综合实力更强、城市文化更具竞争力的区域中心,基本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长三角北翼副中心城市。
互联互通 强化产业协作协同
2021年2月,连徐高铁开通,这是徐州枢纽的第四条高速铁路。围绕打造“米”字型高铁枢纽,徐州至阜阳方向段还在继续延伸,到菏泽、枣庄的高铁也都列入省级规划。水路方面,10月8日,“打造淮海经济区联通‘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内外贸集拼集运铁河海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入选交通运输部第四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项目。徐州港至济宁已开通每周2至4航班的集装箱航线,徐宿连航道在加快推进,这条水路打通之后,徐州将实现通江达海。
徐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图
为推进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让区域企业和群众享有更多“同城待遇”,日前,徐州市印发《关于推进淮海经济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方案》,紧扣社会保障、市场监管、交通出行等八大领域,细化20条改革任务,新推出跨省“一网通办”事项清单78项,进一步推进“一网通办”改革向纵深发展。
徐州正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扩展徐州商贸辐射半径,提升区域商贸中心首位度,着力推动现代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
徐州都市圈,正在提升各个城市与徐州的紧密度、融合度,努力走出一条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新路子。
打造区域文旅高地
放眼国内,文旅产业也正在经历快速变革,催动“资源为王”让位于“产品为王”。徐州都市圈文旅资源丰富,核心城市徐州更是优势明显,国家4A景点的数量较多,但真正的精品旅游项目发展还有些滞后,文旅改革创新、跨越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2022年,徐州围绕都市圈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文化创新营销,搭建产业交流交易服务平台、发布年度旅游信息、宣传各城市文化旅游形象,实现都市圈文化旅游产业供需之间直面交流互动、满足旅游产业营销需求,并为城乡居民年度出行提供导向性服务。
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2022年省级重点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和投资计划中,徐州共有4项竣工项目和一项在建项目入选。除方特乐园等大型文旅项目外,丰县凤城民族文化风情园项目、新沂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窑湾核心展示园项目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项目也颇受关注。
徐州都市圈计划运用“两汉文化”,唱响徐州文旅的“大风歌”;借助民俗文化,高质量运营回龙窝——快哉亭历史文化街区,加快回龙窝二期、快哉亭公园运营提升,积极申报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讲好山水文化,整合云龙湖周边资源,唱响云龙湖景区这个徐州文旅的超级IP;传颂红色文化,以“淮海战役精神培训中心”为依托,打造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红色教育培训基地。
今年,徐州市将有27个重点文旅项目建成开业开园,推动旅游业逐渐成为徐州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徐州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集中力量抓好园博园、方特乐园等具有全局性和带动性的重大文化旅游项目。把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作为贯穿徐州文旅产业发展的一条主线来抓,坚持远期与近期结合、政府投入引导与市场主体运作相结合,龙头型与配套型相衔接的原则。作为近年来徐州着力招引和重点打造的龙头型、旗舰型文旅产业项目,徐州方特乐园项目建设一直备受关注。徐州方特乐园是由徐州市政府与方特集团共同投资打造的文化科技主题公园,分为“古韵神州”“探险森林”“印象华夏”“飞行基地”四大游乐区。徐州方特乐园建成后将成为全国第40座方特乐园,预计年接待游客将达300万人次。
方特乐园、欧乐堡海洋极地世界、九顶山野生动物园等重大文旅项目可以辐射周边多个地级市,带动徐州市与周边城市的文旅消费,进而获得最大的效益和品牌影响力,促进区域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和动力。
共建美丽幸福新淮海
一座城市的发展能级和内涵,影响着市民群众的幸福感。去年,徐州获评“2021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是徐州市继2017年、2019年、2020年后第四次获此殊荣。在淮海人民心目中,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是当之无愧的幸福之城、宜居之城。
近些年,徐州生态环境质量大幅度改善,蓝天白云成为常客,青山绿水满目苍翠,不断绘就幸福城市生态画卷。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展望“十四五”,徐州将全面拓展区域中心城市的内涵,深化区域协同发展,推进社会事业共建共享,完善就业、医疗、社保、文旅等衔接机制,共建幸福生活都市圈。
徐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图(2020-2035)
徐州正统筹区域资源要素,强化经济组织中枢、对外开放门户、医疗教育中心及文化交流纽带等区域中心职能,不断做强中心城市功能,持续夯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深化经济、社会、生态等城市内涵,加快建设重大功能性项目,抓好城市基础设施补短补软,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加强城市文脉保护,创新城市管理方式;进一步深化区域协同合作,高水平推进徐州都市圈建设,坚持主核带动、毗邻先行,强化产业发展协作协同,搭建多层次宽领域产业、经贸合作对接平台,深化各项事业协同合作,共建美丽幸福新淮海。
如今的徐州都市圈,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持续增强,一个宜居宜业的“幸福圈”“富美圈”已然崛起!(作者陆松工作单位:安徽工商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游洋 校对:海洋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