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破立并举易旧俗 倡导文明树新风 ——武功县“党建引领+社会自治”移风易俗改革探索

发布时间:2024-07-30 22:45:2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移风易俗重在常抓不懈,找准实际推动的具体办法,创新用好村规民约等手段,倡导性和约束性措施并举,绵绵用力,成风化俗,坚持下去,一定能见到好的效果。”近年来,武功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的重要论述,将移风易俗改革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深耕“党建引领、法融网格、德润武功、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坚持文明乡风与人居环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推动“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走深走实。

一、强化“治”的举措,探索移风易俗新路径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持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保护,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我们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以点带面、创新载体,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牢文明乡风的物质基础,推动移风易俗见成效、农民群众得实惠。

一是打造婚丧新俗试点村,让“新约定”改变“老规矩”。选取武功镇聂村、绿华村等6个行政村作为试点村,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先行先试、积累经验。“红白理事会”立新规。指导聂村率先在全县成立红白理事会,探索建立“ 十个一”标准(有乡村文明一条街,有一个农家书屋或文化活动室,有一个广播室,有一个文化活动广场,有一个宣传文化栏或善行义举榜,每年评选一批十星级文明户,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好公婆、好儿女、好家庭,有一支乡贤文化骨干队伍,有一套乡规民约制度,有一个宣传文化大讲堂),开展建好一个堡垒、管好一场筵席、定好一套村规、摆好一屋书报、选好一批典型、上好一堂课程、栽好一丛花木、用好一方舞台的“八个一”活动,明确婚丧家宴按照“限量限碗限桌”原则准备食材、乐队人数不超过4人、不演歌舞、不搭台唱戏等规定举办。2022年聂村入选全国乡风文明建设典型案例。目前全县183个村均已成立红白理事会。“婚事新办”创特色。按照全国AAA级标准,建成具有现代中式风格的婚姻服务阵地,精心设计婚姻登记文化墙,开展婚前保健、优生优育和遏制高价彩礼等宣教活动,创新举办“缘定七夕 浪漫相约”集体婚礼、“幸福婚姻课堂”线下讲座、“婚姻政策进乡村”“七夕爱相伴 共建文明城”“以花为媒 相约武功”户外踏青交友会等特色活动,引导适婚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文明新风的宣传者、践行者。“厚养薄葬”扬孝道。绿华村作为武功县最早建立公益性公墓的村子,近年来坚持硬件建设和思想引导两手抓,一方面,按照环境园林化、葬式多样化、设计艺术化、管理现代化、服务人性化要求,加快推进现有公墓建设质量改造提升;另一方面,加强思想教育引导,理事会人员多次与丧事方深入交谈,引导其认识到“入土为安就是最大的孝道”“生前能厚养,身后无遗憾”,提高群众对公益性公墓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公墓运营14年来,累计修建墓穴161座,安葬去世人员113人,有效解决了群众在耕地乱埋乱葬导致的耕地面积减少、机械化作业困难等问题。目前,已打造县级移风易俗示范镇(街道)2个、示范村(社区)36个、示范农户100户。武功县被确定为全省婚俗改革试点县。

二是把牢集体聚餐安全关,让“流水席”变成“放心宴”。明确规范标准。以整治农村家宴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问题为切入点,研究出台党建引领移风易俗加强农村集体聚餐管理倡树文明新风的《实施意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细则(试行)》,通过“一约四会”制度、红白理事会章程,对婚事中彩礼、礼金、宴席标准、车辆规模以及丧事的治丧时间等进行规范,引导村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坚决抵制天价彩礼、铺张浪费、低俗婚闹、随礼攀比、大操大办等不正之风。扣紧责任链条。将农村集体聚餐活动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健全县、镇(街道)、村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农村食品安全协管员、集体聚餐服务队、红白理事会、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五支队伍”,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在各镇(街道)建立食品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辖区农村集体聚餐管理,督导举办者和承办者落实食品安全责任。为全县110家农村服务队1003人进行免费体检,对体检合格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培训,并发放健康证。建立健全192名村(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监管台账,对农村服务队实行备案登记,建立一户一档监管档案,并与乡村厨师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把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到岗、到每一个环节。强化过程管理。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人民调解委员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让村民民主协商形成的“软约定”升级转化为可落地、长牙齿、能碰硬、管得住的“硬约束”。各村红白理事会推行提前介入、事中监督、事后反馈工作机制,就餐人数在200人以下(含200人)的,由本村食品安全协管员现场监督;就餐人数在200人以上的,由镇市场监管所派员提前一天对承办者的资质、从业人员健康证、食品原料采购、储存、加工以及环境卫生等进行检查指导,对有条件的实行现场视频监控,有效保障农村婚丧宴席安全文明节俭。

三是整治人居环境见成效,让“旧面貌”焕发“新颜值”。‌积极学习借鉴浙江省“千万工程”等经验,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实行“县级领导包镇联村、镇办领导包片、镇村干部包村、村党员和志愿者包街”的四级包抓网格机制,建立“干净整洁村、重点达标村、示范样板村”三档标准体系,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共建共治共享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长效化。抓净化提效。按照打造示范、引领带动的思路,集中开展“三堆六乱”清理整治攻坚行动,实施农村改厕和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三大革命”,全力打造干净、整洁、规范、有序的农村人居环境。抓亮化提品。重点围绕改善村庄公共环境,大力实施道路提升、供水保障、电网升级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加大乡村道路、排水管网等惠民工程建设力度,加强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三线”维护梳理工作,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抓绿化提档。扎实推进“送树进村·增荫添彩·绿美家园”三年行动,巩固好“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创建成果,制定道路树木整形修剪技术《指导意见》,对行道树木和绿植进行修剪、科学补植,督导各村落实“门前三包”制度,推进“浅绿”向“深绿”渐变。抓文化提质。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为抓手,突出“德润武功”主题,深入挖掘和发扬武功农耕文化内涵,持续深化移风易俗行动,引导村民改进生活方式、培养良好习惯,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抓规划提标。编制完成51个行政村村庄规划,农村户厕改造完成1.7万户,建成改厕后期管护服务站点12个,建立“村收集、企转运、镇监管、县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高标准打造人居环境示范村53个,10个村获评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岗上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同时,采取定期督查、随机督查、明察暗访、进村入户等方式,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点评,并在“武功融媒”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开设“农村人居环境‘比一比、晒一晒’”和“农村人居环境曝光台及回头看”专栏,通过宣传先进、曝光问题、销号管理,不断增强各镇(街道)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二、创新“引”的载体,树牢乡风文明新导向

推进移风易俗,思想观念是总开关。我们通过打造“四个载体”,引导教育群众自觉抵制旧风俗、弘扬新风尚。

一是创新宣传载体。通过“线上+线下”宣传模式,在武功融媒、文明武功等公众号、视频号展播典型人物事迹。各村每周开展一次“道德讲堂”,开办“移风易俗知识小讲堂”18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移风易俗百村风采展示活动,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在各村主街道设置婚俗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等文明乡风“文化墙”、宣传栏,设立“道德红黑榜”。在城区主干道路设置“好人一条街”,在中心广场布置“好人示范墙”,用身边好人好事引导教育群众争做文明人。

二是打造服务载体。按照有组织、有阵地、有队伍、有项目、有活动的“五有”标准,先后建成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8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92个,引导各级各部门在文明实践平台注册,接受群众按需“点单”、平台及时“接单”、专业志愿队“跟单”服务,今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400余场次。安排85家市级以上文明单位与20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对共建,通过开展宣传宣讲、帮扶济困等活动,把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送到群众身边。同时,在历届道德模范、“武功好人”“好媳妇”“好公婆”等典型人物中选定600余人组建16支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协助村红白理事会做好婚丧嫁娶监督服务,杜绝恶俗婚闹、铺张浪费等陋习。

三是强化教育载体。充分发挥苏武纪念馆、“好人馆”等教育基地作用,传播廉洁文化、弘扬清风正气。今年上半年,苏武纪念馆累计接待参观人员2万余人、中小学生研学300余次,被评为陕西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大力开展“十大好公婆”“十大孝子”“十大贤媳”“十大文明家庭”“十大城乡美容师”“十大好军嫂”“武功好人”、道德模范、“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树立模范典型1360人、模范家庭16500余户,掀起了孝亲敬老、崇尚文明之风。

四是丰富文化载体。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完善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等基础设施,为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活动场所。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载体,依托各村文化大舞台,将文艺演出、技能知识、法律法规等送到群众家门口,累计开展“大地欢歌·四季村晚”文化活动200余场次、送戏下乡惠民演出197场次,播放《不与子孙争土地》等移风易俗主题数字电影192场次。同时,积极提供灯光、音响、场地、乐器等设备,鼓励群众自发组建秧歌队、广场舞队、自乐班等文化队伍,发挥农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三、凝聚“建”的合力,推进精神文明新融合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民生工程。我们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落实党员表率、思想引领、夯实基础等措施,持续擦亮乡风文明“底色”。

一是党员带头做表率。建立“县级指导纠正、镇级协同配合、村级具体管理”的网格化管理机制,推行“支部引领+党员示范”工作模式,将移风易俗内容纳入党员教育管理、党风廉政建设重要内容,要求党员干部带头践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好事廉办”,以“关键少数”引领“绝大多数”,组织各级党员干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10000余份,约束全县党员干部自觉履行红白喜事简办承诺,主动担任移风易俗宣传员,引导群众破除铺张浪费、婚丧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用实际行动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落地见效。

二是思想引领增共识。成立移风易俗巡讲小分队5个,依托20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通过小品、快板、理论宣讲以及短视频、抖音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移风易俗政策,倡导节俭养德、助人为乐、邻里和谐的生活方式,引导群众自觉破除陈规陋习,累计开展各类移风易俗宣传活动100余次,发放移风易俗宣传倡议书50000余份,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达到以文化人、以德润心目中的。

三是集体经济夯基础。推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基础保障。我们加大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深化“校县合作”模式,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系,指导各镇村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猕猴桃、奶山羊、设施蔬菜等特色农业产业,着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目前,全县184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稳定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有143个,实现了物质、精神兼顾,“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

文明浸润乡土,推进移风易俗,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内生动力。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论述,做深做实宣传教育引导、丰富文化生活、壮大集体经济等各项工作,奋勇争先、实干为民,树良好家风、育淳朴民风、创文明乡风,聚力打造更多农村移风易俗特色品牌,让乡村精神文明之风吹拂农民群众心田,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加快建设“三强四美”现代化新武功,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贡献更大武功力量。

蒲春侠)

责任编辑:田立阳 校对:杨文博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