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综合 > 

赴“神都”洛阳,探“锔瓷”芳华 ——湖北大学学子三下乡尽展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24-07-31 16:51:10

回望传千年之技艺,燃万古之明灯。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续写非遗文化篇章,彰显当代青年使命担当,湖北大学曼城联合学院“豫”见锔瓷三下乡实践团队于7月23日到达河南省洛阳市钦钰工坊,向锔瓷传承人张璞老师学习并推广自白马寺镇流传千年的非遗技艺—花钉锔瓷。


微信截图_20240728204630.jpg

(实践队成员与张璞老师合影)


一、走进非遗锔瓷,探寻传承之路


为进一步了解花钉锔瓷技艺的传承情况与历史渊源,实践团队前往钦钰工坊采访花钉锔瓷第五代传承人张璞老师。张璞老师首先对日常锔瓷工作进行了简要介绍,随后围绕花钉锔瓷中的主要修复方法—篆刻铺首、嵌实花钉、豁口补锡向实践队成员进行了详细讲解。


微信截图_20240728204641.jpg

(实践队成员龙云薇摄)


微信截图_20240728204652.jpg

(实践队成员杨可心摄)


针对洛阳白马寺镇花钉锔瓷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张老师谈及坚持锔瓷技艺背后的原因:“一是家族世世代代的传承,从小的耳濡目染。二是自己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坚持。”同时也提到了锔瓷传承的难点,他指出,单打独斗是不行的,酒香也怕巷子深。要用团队的力量,借助网络社会的力量,对锔瓷技艺多加宣传。再者是将花钉锔瓷技艺同文创产品结合,把锔瓷推广出去,以此反哺花钉锔瓷发展。


微信截图_20240728204703.jpg

(实践队成员杨可心摄)


最后,实践队成员在张璞老师的指导下实际操作了锔瓷过程,“自己锔好瓷之后有一种成就感,仿佛与这项技艺结下了一份深厚的缘。”实践队成员王皓菲说道。


微信截图_20240728204712.jpg

(实践队成员刘芷如摄)


二、扎根乡村基业,创新活态传承


张璞老师指出,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和结合现代社会审美是关键,也强调了手艺人回到家乡宣传非遗的重要性,“镇子上做金银器、古陶器、修复瓷器的手艺人特别多,我们传承技艺跟所处的环境都有关系。”不日,张璞老师将带领钦钰工坊转回白马寺镇继续工作,受国家乡村振兴政策影响,鼓励手艺人回到家乡去宣传非遗,带动当地的群众都参与进来。“这不仅是为了保护花钉锔瓷这项技艺,更是为了把它发扬光大,做大做强。”对于花钉锔瓷非遗技艺创新传承,实践队成员左安安提出了疑问。随后张璞老师进行了解答:“花钉锔瓷技艺本身是符合现代社会审美的,它可以将个性化的花样添加到瓷器上,现在我们顺应社会的需求,开始做一些文创产品,让花钉锔瓷不是为了修而修,而是让每个人尽管没有破损的瓷器,也能看到有花钉锔瓷技艺的文创产品。”


微信截图_20240728204720.jpg

(实践队成员钟洋摄)


三、以“三下乡”为媒,体悟“锔瓷”精神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句话源自锔瓷技艺,也是张璞老师在讲解中反复提及的。从体验锔瓷技艺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体悟到了锔瓷技艺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精神,坚定了文化自信,感受到了非遗技艺的魅力和力量。同时,在张璞老师向实践队演示锔瓷时,在钻头打磨、锤钉敲打中,“静心甘坐冷板凳,致远犹怀热心肠”的坚守更是让成员们深感敬佩。


洛阳非遗花钉锔瓷从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不是华丽空洞的“招牌”,而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是富有生命力的“活化石”。千年文明延续着华夏民族的精神血脉,传承的责任落在青年肩上。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也让他们对锔瓷这项非遗技艺有了更深的了解,进一步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非遗技艺,三下乡活动在进行;坚定文化自信,湖大曼院青年在行动。(袁子煜)


责任编辑:杨文博 校对:杨文博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