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科技新闻 > 

无人机大灾面前显身手

发布时间:2021-10-07 0:01:36|来源:中国周刊|作者:魏岳江
微信图片_20211006235955.jpg


纵观数千年的世界发展史,人类与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洪水、冻害、瘟疫、暴雨等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连绵不断。

近年来,无人机不断被运用于世界各国抗灾中。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历史上经历过很多自然灾害的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屈服过、妥协过,而是愈挫愈勇、披荆斩棘,不断在与灾害灾难抗争中成长、在与灾害灾难较量中奋起、在与灾害灾难斗争中崛起。近几年,科技力量在抗灾救灾中大显身手——无人机就是一例。


无人机具备独有优势


自然灾害事发突然、猝不及防,第一时间掌握灾情是战灾的前提条件,关系到决策部署的下达执行、救援力量的排兵布阵、物资保障的科学调配、被困人员的生命安危。

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无人机依靠装载可见光照相机、电影摄像机、标准或微光电视摄像机、红外扫描器和雷达等设备,被广泛运用于战争、侦察、监视、照相、摄像等任务中。

2019年,世界上大约有30多个国家已研制出了50多种无人机。主要种类有“密码”无人机、多功能无人机、人工智能无人机、长时留空无人机、反导弹无人机、预警无人机、隐身无人机、微型无人机、空战无人机、测绘无人机、航拍无人机、武装无人机等等。主要回收方式:自动着陆、降落伞回收、空中回收、拦阻回收。

一般来说,一架无人机可携带一种或几种侦察设备,按预定的程序或地面指令进行工作,最后将所获得的信息和图像随时传送回地面,供有关部门使用;也可以将获得的所有信息记录下来,待无人机回收时一次取用。

无人机因其体积小,具有操作简单、灵活机动、适合复杂气象条件作业、受交通条件限制小等优点,可以代替人、载人飞机执行观察灾情、评估灾情、拍照摄像、空投物资、空中喊话、通信中继等任务,既能有效补充卫星侦察等手段的不足,也能执行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等多样化任务。在灾害评估方面,无人机可以进行大范围地理信息搜集,采集指定区域遥感影像,为指挥部快速精确完成灾情评估提供图像。如果有人员被困,无人机可运用配备的专用设备深入开展检索、精准定位、应急物资精确投递,进行全方位紧急救援,并把拍摄的图像实时传回应急指挥部。如果有人落入水中,周边无人能救,无人机可以快速把救生圈从空中精确抛给落入水中之人。

无人机可快捷穿越山区地带、跨越江河、越过高楼大厦、穿过大街小巷等,实时传递灾区实地图像影像,并对灾区情况进行应急测绘,预估灾害波及范围。无人机可以携带有关生活用品、救援设备,以空投的方法快捷精准投放到被困者手上或者避难地区,提升被困人员的存活几率,为紧急救援努力争取更多的时间。灾情发生时,无人机可通过挂载扩音设备,发挥高空喊话、安抚情绪的作用。无人机可作为应急通信基站,具有快速部署、轻便灵活、起降环境要求低等特点,能实现几十公里范围内快速、可靠、廉价的宽带通信,在突发自然灾害、通信基础设施受到破坏、通信环境恶劣等条件下,其应急通信能力优势明显。


微信图片_20211007000005.jpg

自2020年春节武汉疫情暴发以来,无人机已经被证明可以满足大面积快速测试人群体温、实时交通管控、大范围消毒消杀、空中喊话等应用需求


多种科技利器并用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无人机在抗震抗洪救灾中的运用,凸显无人机的地位和作用。

一次次鲜活实践都有力证明:战灾战疫离不开科技支撑、离不开科学的“硬核力量”,无人机已经成为战灾战疫的利器。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无人机上的设备性能也在不断提高,将集侦察、监视、评估、目标识别、指示引导、无线电中继、物资配送等多功能于一体,将无人机推向抢险救灾的前沿。

中国无人机研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具备自行设计与小批生产能力。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展配制无人机,主要搭载照相机、摄像机、气象探测设备等。

目前,中国无人机不仅形成了品种齐全、功能多样的完备系列,而且不断提升性能指标。近年来,珠海航展和北京航展成为中国无人机的最佳秀场,多型号、多用途的无人机争奇斗艳,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防灾减灾、搜索营救、交通监管、资源探测、森林防火、气象探测、疫情防控等领域大显身手,逐步构建新时代应急救援体系。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无人机已经被证明可以满足大面积快速测试人群体温、实时交通管控、大范围消毒消杀、空中喊话等应用需求。在高速公路出口,无人机下悬挂的二维码可供司机提前录入个人信息;在医院和疾控中心之间,无人机自动化转运疫情防控急救药品和标本;在社区和农村,无人机“空中喊话”进行宣传劝导……疫情防控工作中,无人机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战灾战疫单靠无人机无法完成任务,必须运用多种科技手段。随着国家防汛减灾体系的逐渐完善,更多智慧防汛手段亮相,手机程序及时更新最近的汛情和预警,无人机“冲”在抗洪抢险第一线,让防汛抗洪变得更智慧。随着技术发展进步,以无人机为代表的新型智能救援产品逐渐崭露头角,前景可期,无人机不断被世界各国运用于应急救援、战灾战疫。

无人机、机器人、5G技术在今年的防汛抗洪中大显身手,一系列新科技从全方位帮助防洪抗洪工作,有效提高了预警抢险的机动性和时效性。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中小河流预警预报上得到有效应用,显著提升了洪水预报能力。在江西,利用扫码技术实现防洪地点“身份识别”和巡查人员GPS定位功能,是今年汛期该段实施“智慧防洪”的新举措。抢险人员只需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会收到所在地的名称、里程和地理概况的文字短信,同时,定位信息也被传输到了千里之外的防洪系统终端。通过手机短信、微信消息、微信群等手段实现防汛预警,已在我国多个省市普及开来。同时水利部门通过加强与工信部合作,依托三大运营商向社会公众、外来人员发送预警信息。面对汛情,各基础电信企业和铁塔公司密切协同、互相配合,优先抢通国家级干线光缆等重要通信设施,满足群众24小时不间断的通信需求。北京移动在6月陆续组织了十数次防汛信息上报演练,通过自主研发的“多场景综合监控支撑系统”,模拟当降雨强度达到蓝色及以上预警时启动防汛应急预案。在汛情的监测预报方面,湖北省研发了巡视无人机、5G智慧无人救生船、水下探视仪等一系列监测设备,并利用无人机对电站水库进行检查,排查大坝和库区安全隐患。(文/魏岳江)


微信图片_20211007000010.jpg

人工智能在河流预警预报中得到应用


责任编辑:孙远进 校对:海洋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