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6月29日电 题:“创新颠覆”还是“生活助手”——来自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人工智能”观察
新华社记者白佳丽、尹思源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敌是友?”“与时俱进:拥抱人工智能革命,提高人工智能水平”……在天津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人工智能再度成为与会政商人士及专家学者关注的“热话题”。
作为观察世界、前沿对话的窗口,嘉宾如何在这一经济盛会上探讨人工智能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在他们的眼中,人工智能将带来“创新颠覆”,还是成为“生活助手”?
生活,已与它息息相关
备受瞩目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嘉宾就人工智能相关议题展开对话。记者观察到,嘉宾们的一个共同认知是——伴随着ChatGPT引发的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人工智能正在涌入各行各业。
世界经济论坛“新鲜”公布的《2023年十大新兴技术报告》,揭示了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将对世界产生最大影响的新兴技术。其中,生成式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辅助医疗等在列。报告还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迅速发展,将在教育和研究等多个行业引发颠覆性变革。
百度“文心一言”、科大讯飞“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360集团“360智脑”,以及全新的AI生图工具等丰富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第十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现场。新华社记者李鑫 摄
“在过去的半年内,已有近百家企业进入生成式人工智能市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在论坛上表示,人工智能将在智慧交通、智慧物联、智慧医疗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在论坛对话中,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赵燕提到了一个人工智能应用新场景,也许会给未来的女性带来更多益处。她认为,人工智能或许能够在未来扮演“AI助理”的角色,辅助职业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间完成工作。
“人工智能正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应用,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的生活。”可之科技联合创始人、上海交通大学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慧金融实验室主任王冠说,不久的将来,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人们的生活将发生巨大变化。
医疗,已成为应用热点
论坛会场中,一款特殊的机器人引得嘉宾纷纷驻足。“这是由天津大学研发团队开发的抑郁症智能诊断机器人。”工作人员向嘉宾们介绍着这项脑机接口研发领域的新成果,“只需头戴设备,就能采集到大脑皮层神经元信号,并通过‘解码’实现对抑郁症的定量评估。”
从辅助诊断,到药物研发,再到医疗管理,源远流长的医学正与崭新的人工智能碰撞出火花,拓展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嘉宾预测,人工智能可能成为医疗领域快速发展的关键推动者。
在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看来,人工智能对疾病的诊断,会使得我们的诊断过程从依赖于每个医生的能力,变成依赖计算和集体的智慧,这样会减少医疗服务的差异性。
论坛嘉宾共话人工智能未来。新华社记者白佳丽 摄
“研究人员进行实验时,很可能一次只能做十个、一百个,但是有了AI后,可以同步进行大量实验,并产生海量数据。”银杏生物工作室首席商务官埃娜·克拉森伯格这样解释人工智能在推动药物研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诺和诺德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周霞萍介绍,目前企业已开始尝试通过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加快药物研发的过程,同时利用人工智能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慢性病。
人工智能为医疗行业带来的改变,还在走向更深领域。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总经理陆益民介绍,集团在整合医疗资源时发现,我国医疗资源区域性较为突出,创新技术部署成本较高,平台打通能力不足,推广落地面临挑战。他认为,有了AI的支持,有可能解决医疗资源不平衡等长期存在的问题,更有效地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
未来,应设置安全“围栏”
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被迅速释放的同时,如何规避潜在的安全风险?论坛上,嘉宾们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面对大家关注的“AI技术的引入会导致哪些工作岗位的减少?”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认为,新的技术能够帮助提高企业营收和竞争力,从而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与可能性,以此达到兼顾提高劳动效率和保障员工福祉的平衡。
那么到底哪些领域应尝试使用这项技术?王冠说,一些对错误零容忍的领域暂时不宜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而对于一定程度上允许犯错的、重复性强的工作,可以率先对接这项技术。
展区内的脑机接口等研发领域新成果吸引嘉宾驻足。新华社记者白佳丽 摄
不少嘉宾认为,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办法判断提供内容的真假,可能虚构一段内容来迷惑用户。”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冯雁直言,每一个需要作出决定的领域,都得是人说了算,机器只能提供辅助。
“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改善生活,未来其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如何提升其精确性。”英矽智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亚历克斯·扎沃龙科夫说。
面对已知的和未知的风险,与会的金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毅认为,首先应该合理利用法规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与冲击,通过法律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形成安全“护栏”,并在其引导下营造更有活力的发展环境。
责任编辑:杨文博 校对:杨文博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