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视觉 > 

尧告村一个纪实摄影专题的延伸

发布时间:2018-10-03 3:52:52

文/刘树勇
摄影/蒋建雄
责编/王艳玲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规模的纪实摄影实践全面展开。直到2000年,从语言形态来说,图片故事讲得最多。那时的报纸杂志全部有图片故事的版面,使得整个20世纪90年代图片故事成为中国摄影一个最大规模的样式。而图片故事基本上就是线性叙事,在需要表现一个更大结构的叙事时,这种方式就出现了问题。

2008年,尧告村村委会所在地田边屯。

中国纪实摄影最主要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群研究,二是区域性研究(我称之为空间研究)。空间研究比较少,空间研究最终要解决的是关系问题,而这个关系是很复杂的,在摄影行业内部,我认为没有什么资源能够支持解决这个关系问题。我当时正在教社会学,发现其中的社会学研究、区域研究方法已经非常成熟了。我曾经写过一篇《图像的社会学功能》(载于《中国摄影》2000年11月),讲如何分解空间。解构好空间关系,影像就有了归属,有了整体的构架,如此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区域性描述。不仅是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这方面都值得借鉴。而后来我又发现了一个资源——中国的方志,这种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可以借鉴来进行空间研究和空间描述,同时又很适合中国的国情。

2008年,尧告村田边屯,村民韦耀忠新建木楼。

以这些外来资源的研究方式,我对蒋建雄此前的拍摄给出了指导意见。2008年,他整理思路、做好准备,把这个村落分解成三十多个单元,重新开始拍摄。他长期住在那个村子里,用哈苏6×6进行拍摄,洗印完成后迅速知道该放在哪个单元里。这种方法对空间描述非常重要。

2008年,尧告村江边屯梁菜妈。

第一部分是拍摄。包含这个村落的位置和周边山水的关系,以及街道、院落、家庭、建筑,甚至是建筑的结构。这些影像又可以归为两大类;一是生产方式,包括四季劳作、农产农具等等;二是生活方式,就更复杂了,包括每个建筑中每个空间的用途。

2009年,尧告村田边屯,女青年韦舟与母亲犁田,因为山区梯田小而窄,牛马无法耕作,只能用人工拉犁。

第二部分是图像的历史研究。摄影通常被认为代表“从此以后”,用来记录当下。那历史怎么表达?有赖于历史图像的采集,有关这个村落的众多照片、图像,尽管不是这位摄影家拍的,但它们及其来源出处,都要扫描存底。

2009年,尧告村大冲屯的露天宴会,共摆下180多桌酒席,庆祝公路通车。

第三部分是文献研究。比如,尧告村本身没有什么文献留存,但是已退休的村长喜欢写日记,把村子里十几年的大事小情,乃至村子的收支账目全记录下来,共有一百多万字的资料。对这部分资料的整理做了三年还没有最终完成,因为其中有很多方言土语。

2009年,尧告村乌戈屯,韦仕万母亲去世,按照村寨风俗,把做好的棺材分拆抬到墓地组装,随后抬尸体上山装殓。

蒋建雄有关尧告村的影像采集,援引了人类学、社会学、中国地方志等学术研究的方法资源,以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村落为观察和描述的个案,经由十几年的田野勘察作业,从横向信息表达的层面,形成了结构清晰且内容极为丰富的大量影像资料。又从纵向描述的轴线,就影像所难以涉及的关于这一村落的历史变迁、文化习俗等等方面,采集到大量一手的档案性资料,从而完成了对于一个村落的整体描述。尽管在此提供的影像內容极其有限,但他在这一过程当中显现出来的理性姿态和清晰的工作方法,已完成的研究成果,会对许多摄影师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蒋建雄,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博学会士,广西摄影家协会会员。2001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优秀会员”荣誉称号,2016年被评为柳州“公民榜样”,2017年被评为广西“公民楷模十大新闻人物”,2018年被柳州摄影家协会授予“终身成就奖”,2018年8月被人民摄影报评为十杰人民摄影家。著有《百味生活》《摩托故事》《白裤瑶》摄影作品集。
2016年《尧告村》图片义卖,所得10万余元款项全部回馈尧告村,资助30位困难学生完成3年学业,现为尧告村荣誉村民。
摄影专题《铁路清道夫》和《摩托情结》分别获首届中国青年生存状态摄影大赛人选奖(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摄影专题《融水苗族民居吊脚楼》,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民俗摄影比赛“人类贡献奖”四等奖;摄影专题《摩托上的柳州人》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民俗摄影比赛“人类贡献奖”提名奖;《摩托印象》获第四届佳能杯华人摄影比赛四等奖。

责任编辑:赵洋 校对:杨文博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