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要闻 > 

民生无小事 枝叶总关情

发布时间:2021-03-15 10:09:48|来源:中国周刊|作者:杨未宏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由此开启。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让我们再出发……


屏幕快照 2021-03-15 上午9.56.12.png


“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进一步明显降低患者医药负担、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一系列惠民利民的真招实举,让国人心潮澎湃,倍感振奋。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民生清单”既强调纾困兜底,又强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诸多百姓生活的热点、焦点、难点,都在“民生清单”里得到正面回应。

节用为民显担当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藏)其余”。


——《荀子•富国》

无论富国还是富民,都要做到节约用度。通俗来讲,就是政府过“紧日子”,让人民真正富起来。


2019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曾提出:各级政府要过“紧日子”,“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为的就是减税降费,给企业减负。而到了2020年,经历了疫情,《政府工作报告》在强调过“紧日子”的同时,更是提出,中央本级支出要安排负增长。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各级政府都要节用为民、坚持过紧日子,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


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3.9%,好于预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2.8%。政府“勒紧裤腰”的背后,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2020年,政府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其中减免社保费1.7万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将2.8万亿元人民币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规模明显大于去年。因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财政支出总规模比去年增加,重点仍是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中央本级支出继续安排负增长,进一步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7.8%、增幅明显高于去年,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等增幅均超过10%。”


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说,这意味着财力更快到达基层,这是对基层落实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力度的进一步加大。


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把挤出的资金用在社保、医疗、教育、减税降费等“刀刃上”,在减轻老百姓负担的同时,也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节用为民”彰显了党和政府的责任和担当,从根本上说是执政为民、永葆初心的具体体现。

广开门路稳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
去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严重冲击,我国拿到了殊为不易的就业“成绩单”:2020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2%。对因疫情遇困群众及时给予救助,新纳入低保、特困供养近600万人,实施临时救助超过800万人次。


屏幕快照 2021-03-15 上午9.55.55.png


这背后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国“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明忠对于国家投入“真金白银”的就业补贴有切身体会:“在政策鼓励下,我们吸纳应届毕业大学生和技校毕业生较往年有明显提高,去年实现营收增长45.8%,稳住企业就是保住了就业。”


面对今年提出“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的任务单,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广开就业门路,为有意愿、有能力的人创造更多公平就业机会”。我国如何广开门路,一手稳就业数量、一手提就业质量?


聚焦稳岗位。就业优先政策要继续强化、聚力增效,着力稳定现有岗位, 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给予必要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


拓渠道。今年要支持各类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建设;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如今,网约配送员、网络主播、全媒体运营人员、网络文学写手、电子竞技员、新兴互联网科技从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等各类新职业群体涌现。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副院长李迎新认为,需要配套相应的法律法规,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机制,完善监管体制,保障新职业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从而引导建立良性循环的市场竞争和社会服务关系。


提质量。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完成职业技能提升和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


稳就业,要加大职业培训。尤其对偏远、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来说,专业人才培养不足或是就业困难的“致命点”。


此外,随着零工市场不断扩大,外卖骑手、货车司机等劳动者的保障问题,屡屡成为新闻热点;《政府工作报告》对相关问题予以关注,提出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快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之一。


当前全球食品供给短缺形势严峻,受新冠疫情蔓延、极端气候下自然灾害频发以及供应链效率下降影响,世界粮农组织持续向国际社会发出粮食短缺危机的预警。


今年,全球经济通胀预期接连推涨国际大宗农产品市场价格,同时叠加现阶段美债收益率的居高不下,大宗市场还存在着由繁荣走向过热的风险,这对于国内以进口为主的油料相关农产品市场而言,未来一年将面临较大的价格波动风险。


自去年以来,粮食价格上涨的脚步就未曾停歇,在货币政策宽松、粮食通胀的整体预期下,全球粮食价格正在经历新的上涨风潮。据联合国粮农组织3月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份全球食品价格已经连续9个月上涨,触及2014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为2008年以来最长一轮涨势。报告显示,2月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为116点,环比上升2.4%,同比上升26.5%。


根据卓创数据显示,3月国内玉米价格已较年初上涨了12%,豆油价格上涨了11.9%,豆粕价格上涨了11.7%。从国内角度出发,一方面要在宏观政策上仍保持较为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信用紧平衡稳定市场预期;同时还需通过政策性收购储备等手段强化对市场价格波动的调控能力,进而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守好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


我国作为14亿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尤为重要,保障供应稳定,从严格防止土地“非农化”“非粮化”,到稳粮食、稳大豆、增玉米的“两稳一增”,以及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提升市场化水平、种植积极性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加强基本民生保障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发展社区养老、托幼、用餐、保洁等多样化服务,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实施更优惠政策,让社区生活更加便利。完善传统服务保障措施,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更周全更贴心地服务。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需求,并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碍。


屏幕快照 2021-03-15 上午9.56.02.png


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从2005年到2020年,我国退休人员养老金已经实现连续16年上涨。“养老金待遇调整要遵循三个原则,即保障基本生活,适度分享发展成果,基金可负担。”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表示,养老金调整机制的建立,需要兼顾人民群众养老金上涨需求与财政承受能力的关系,一方面保证调整后的养老金能维持其基本生活,适当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另一方面也要确保财政可承受、制度可持续,考虑到待遇增长的刚性和制度长期运行,要注意避免“寅吃卯粮”。


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记者从财政部获悉,在连续15年按10%左右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的基础上,今年再次按10%左右提高补助标准。2020年,财政部共拨付优抚对象补助经费493.68亿元,同比增长4.02%,惠及全国844余万名优抚对象。此外,中央财政还安排优抚对象医疗保障经费23.85亿元,帮助地方解决优抚对象医疗难问题,惠及324余万名优抚对象。


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当前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发展不够平衡,与一、二支柱相比,第三支柱比例偏低,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需要更充分发展。“我个人对于第三支柱养老的发展谨慎乐观,因为其发展需要各方面条件的支持,涉及不同部委之间的协调,包括财政部、税务部、人社部、银保监会等,而各种政策之间的协调也非常重要,比如税收优惠政策目前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空间,监管对险企投资范围可进一步拓宽,让其能够跨经济周期来获取比较高和稳定的收益等。如果这些条件不完全具备,那么养老金市场就难以撬动,个人养老金发展也会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快发展。”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指出,“可以让多种市场主体参与第三支柱养老发展,不光是保险业,也包括基金、银行等多主体,让其在同一个规则之下竞争,以此来推动整个市场发展。”


“解决养老难题,关键是要创新养老体制机制,优化养老供给,提供多元化养老产品和服务。同时,提高农村地区养老金发放标准。”全国人大代表、监利市新沟镇向阳社区党支部书记顾想平建议,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养老机构建设,加大对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支持力度,从而构建多层次养老供给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设施,解决农村地区养老场地、床位短缺问题。在社区、农村等基层单位,加快配置养老院、活动中心、集体食堂等场所,配置简单的卫生医疗设备,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和看病所需,让老年人不脱离熟悉的环境,就近入住。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继续实施失业保险保障扩围政策;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等。

推进卫生健康体系建设

去年在医疗卫生领域,我国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度,提升大规模核酸检测能力,严格食品药品疫苗监管以及新冠肺炎患者治疗费用全部国家承担等,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持续推进健康中国行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和物资保障体系,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卫生管理学系主任黄存瑞注意到,无论是去年还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明确要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疫情初期暴露的信息上报渠道不畅、防控系统继续改进和完善等问题,如今已有所缓解,地方政府及医院对传染病数据的重视程度和意识也都有所加强。他强调,这条改革线需要顶层设计和指导,尤其要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目标的转变去思考。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朱同玉表示,以前的问题在于“钱”跟着“病”走,而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则是真正的资金跟着预防走。通过加大投入,防病在先,可以在关键时刻实现以最小的负担解决公共卫生问题。


今年重点工作更聚焦于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有效性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增加30元和5元。医保筹资水平的稳步提升,进而推动实现居民医保待遇水平稳定可持续,对老百姓看病贵能够起到进一步的缓解作用。


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据悉,2月1日起,27个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省份实现互联互通,启动试运行。国家医保局同步推出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异地就医专区,国家医保服务平台网站跨省异地就医查询专区,方便参保人查询、办理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相关业务。


建立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逐步将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报销,完善短缺药品保供稳价机制,采取把更多慢性病、常见病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中带量采购等办法,进一步明显降低患者医药负担。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卫生政策与管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远立认为,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健康民生的相关重点内容,更加突出了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中全民健康的重要性,也更加强调主动健康的作用。


同时,李克强总理鼓励,要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扩大优质医疗资源延伸服务范围,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问题,同时积极探索与此相适应的监管模式。


民生所指,国运所系;民心所向,政之所行。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谋发展、惠民生,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在“为民生”上出实招,在“惠民生”上下硬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一定会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也一定能够凝聚起风雨无阻、团结奋进的磅礴伟力。

责任编辑:张馨洁 校对:张馨洁

中国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众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