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

千年戏曲:穿越时光的文化瑰宝

2025-06-03 16:41:02 作者:子轩


图片

戏台

图片

传统戏服

在华夏大地的悠悠岁月中,有一种艺术形式,它穿越了千年的时光,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那就是中国传统戏曲,一门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多种艺术元素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戏曲,如同一曲悠扬的古乐,回荡在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传递着一份份深沉的情感。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扶持,中国传统戏曲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从古老的戏台到现代的剧院,从乡村的田间地头到城市的繁华街头,戏曲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这个充满魅力的世界。


底蕴深厚


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乐舞和俳优表演。那时,乐舞是宫廷祭祀、宴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俳优则是以滑稽调笑为业的艺人,他们的表演为戏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了汉代,百戏盛行,各种技艺歌舞,如魔术杂技、传统歌舞等纷纷登台亮相,为戏曲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表演形式。


唐宋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兴起,戏曲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宋代的杂剧和南戏,标志着戏曲艺术的基本成熟。杂剧以滑稽调笑为主,而南戏则注重唱念做打,两者相互融合,为后来的戏曲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元代,戏曲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元杂剧以其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瑰宝。关汉卿、王实甫等杰出的剧作家,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如《窦娥冤》《西厢记》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与人民的生活。


明清时期,戏曲艺术进一步繁荣,形成了以昆曲、京剧为代表的众多剧种。昆曲以其细腻婉转的唱腔、典雅优美的表演风格,被誉为“百戏之祖”,对后世戏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京剧则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融合了徽剧、汉剧、昆曲等多种声腔元素,形成了唱、念、做、打并重的表演体系,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戏曲剧种之一。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戏曲剧种各具特色,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现存的地方戏曲剧种约有360多种,其中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并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京剧作为“国粹”,以北京为中心,辐射全国。其表演风格大气磅礴,角色行当划分细致,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具特色。京剧的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旋律丰富多变,节奏鲜明,能够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性格。同时,京剧的服饰、化妆、道具等也都极具特色,成为京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以抒情见长,唱腔优美动听,表演细腻动人。越剧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深受江南地区观众的喜爱。越剧的服饰风格较为柔美、精致,色彩较为淡雅,注重服装的流畅线条和装饰的精美,尤其擅长表现女性角色的温婉和含蓄。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其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服饰简洁大方,色彩明快,强调角色的朴实无华和生活气息,与黄梅戏表现农村生活的特色相契合。


评剧起源于河北唐山,流行于华北、东北等地。评剧的唱腔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表演贴近生活,以反映现实生活题材为主。评剧的服饰也注重实用性和角色的真实感,体现了中原地区的民俗风情。


豫剧起源于河南,是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其唱腔慷慨激昂,表演风格粗犷豪放,具有浓郁的河南地方特色。豫剧的服饰较为朴实,色彩不如京剧那样鲜艳,但更注重服装的实用性和角色的真实感,能够很好地展现中原人民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除了五大戏曲剧种外,还有粤剧、川剧、秦腔、晋剧、赣剧等众多地方剧种。它们各自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色,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人民的精神追求。例如,粤剧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深受广东及港澳地区观众的喜爱;川剧则以其变脸、吐火等绝技闻名遐迩,成为中国戏曲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唱念做打 尽显艺术魅力


唱腔是戏曲艺术的核心要素之一。不同剧种的唱腔各具特色,或高亢激昂,或婉转悠扬,或慷慨悲歌,或欢快活泼。京剧的西皮、二黄唱腔,旋律丰富多变,节奏鲜明,能够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性格。越剧的唱腔则以柔美细腻著称,演员通过婉转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将剧中人物的情感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黄梅戏的唱腔清新自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它吸收了民歌、小调等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黄梅戏的唱腔旋律流畅、节奏明快,唱词通俗易懂,深受观众喜爱。例如,《天仙配》中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等经典唱段,至今仍广为传唱。


粤剧的唱腔则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融合了广东地区的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粤剧的唱腔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唱词生动有趣,能够很好地展现广东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人民的精神面貌。


除了唱腔外,戏曲中的念白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念白分为散白和韵白两种形式。散白接近生活语言,用于表现人物的日常对话和情感交流;韵白则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用于表现人物的内心独白和抒情表达。通过念白的运用,戏曲能够更好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图片

图片

(组图)京昆折子戏《白蛇传》

图片

京昆折子戏《霸王别姬》

图片

京剧《穆桂英挂帅》

戏曲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四功五法。其中,“做”和“打”主要体现了戏曲的表演艺术。


“做”指表演者的身段、动作和表情。戏曲演员通过细腻的表演技巧,将剧中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内心世界生动地展现出来。例如,在京剧《霸王别姬》中,虞姬通过优美的身段和细腻的表情,将一位忠贞不渝、柔情似水的女性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打”则是指戏曲中的武打表演。武打表演不仅要求演员具备扎实的武术功底,还需要与剧情和人物性格紧密结合。京剧中的武生行当以其精彩的武打表演和矫健的身姿深受观众喜爱。在《三岔口》等经典剧目中,武生们通过高超的武艺和默契的配合,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打斗场面呈现给观众。


除了身段和武打外,戏曲表演还注重眼神的运用。戏曲演员通过眼神的流转和变化,能够很好地传达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例如,在越剧《红楼梦》中,贾宝玉通过深情的眼神和细腻的表演,将一位情感细腻、才华横溢的青年公子形象展现得栩栩如生。


戏曲服饰和化妆也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能够美化演员的形象,还能够体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


戏曲服饰注重色彩搭配和图案装饰。不同剧种的服饰各具特色,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工艺精湛。京剧的服饰分为蟒、帔、靠、褶、衣等五大类,每一类服饰都有其特定的款式、颜色和图案。例如,皇帝穿着的蟒袍绣有九条金龙,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武将的穿着造型威武,能够展现出武将的英勇豪迈。


越剧的服饰风格较为柔美、精致,色彩较为淡雅。它注重服装的流畅线条和装饰的精美,尤其擅长表现女性角色的温婉和含蓄。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穿着淡雅的服饰,配以精美的头饰和妆容,将一位才情出众、多愁善感的女性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服饰外,戏曲中的化妆也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不同剧种的化妆风格各异,但都能够很好地体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例如,京剧中的脸谱化妆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夸张的色彩和线条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运走向,使观众在视觉上获得强烈的冲击力和辨识度。


传承中创新 焕发新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传统戏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其中,人才断层和观众流失是戏曲传承面临的两大难题。


一方面,戏曲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艰苦训练和高度的文化素养。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就业压力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选择投身于戏曲事业。这导致戏曲人才队伍青黄不接,许多传统剧目和表演技巧面临失传的风险。


另一方面,随着电视、电影、网络等新媒体的普及,人们的娱乐方式日益多样化。戏曲作为一种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许多传统戏曲剧目由于内容陈旧、表演形式单一,难以吸引现代观众的关注。这导致戏曲观众群体逐渐老龄化,年轻观众对戏曲的兴趣不高。


为了应对传承困境,中国传统戏曲在不断创新和变革中寻求发展。近年来,各地戏曲院团积极探索戏曲与现代艺术形式的融合,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戏曲作品。


一方面,戏曲与音乐、舞蹈、话剧等艺术形式的融合成为新的趋势。例如,山东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大型戏曲文化创演节目《戏宇宙》第二季,就通过“戏曲+”的创演思维,探索戏曲守正与创新、独立与开放、传承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节目中,三组外国友人为完成创演任务奔赴中国各地寻找传承人,不仅引出对地方剧种、流派、剧团的考察,更是在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沿袭戏曲精华、探索与古为新。如创演节目《三岔口》用蹦床和多媒体艺术装置代替戏曲舞台上的“一桌二椅”,戏曲舞蹈《百花争妍》用AR技术呈现水袖功与虚拟场景的互动,为戏曲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另一方面,戏曲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也成了新的亮点。通过高清拍摄、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手段,戏曲表演能够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例如,一些戏曲院团利用VR技术打造沉浸式戏曲体验项目,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戏曲的魅力。此外,一些戏曲演员还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新媒体渠道开展戏曲教学、表演和互动活动,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参与。


为了推动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不仅为戏曲艺术的传承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戏曲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一方面,国家加大了对戏曲艺术的扶持力度。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财政补贴、建设戏曲传承基地等方式,国家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例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从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支持戏曲剧本创作、支持戏曲演出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


另一方面,国家积极推动戏曲产业的发展。通过戏曲演出、戏曲旅游、戏曲文创产品开发等多种形式,国家实现了戏曲艺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将戏曲与旅游相结合,开发戏曲主题旅游线路和戏曲文化创意产业园,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消费。这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戏曲艺术的传播和普及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薪火相传 未来可期


为了培养戏曲新生代,各地中小学纷纷将戏曲纳入学校课程,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通过开设戏曲兴趣班、举办戏曲讲座、组织戏曲演出等形式,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触戏曲艺术,感受戏曲的魅力。同时,一些高校还开设了戏曲专业,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戏曲专业人才,为戏曲事业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例如,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都开设了戏曲表演、戏曲导演、戏曲编剧等专业课程,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此外,一些地方政府还通过举办戏曲比赛、戏曲节等活动,为戏曲爱好者提供了展示才华和交流学习的平台。


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各戏曲院团多次赴国外演出,将京剧、越剧、黄梅戏等优秀剧种带到了世界舞台,让更多的外国观众了解和喜爱上了中国传统戏曲。


2023年4月27日至5月3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剧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首届海丝泉州戏剧周——2023年全国南戏展演在泉州举行。此次展演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6个剧种、18个演出单位参与,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戏曲盛宴。同时,此次展演也吸引了众多外国友人的关注和参与,他们通过观看演出、参加讲座等形式,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

图片

长沙太平街古戏台

图片

杭州黄龙洞月老祠古典戏曲越剧舞台

图片

杭州黄龙洞月老祠古典戏曲越剧舞台

通过国际交流活动,中国戏曲不仅传播了中华文化,也促进了中国戏曲与世界各国戏剧艺术的交流与融合。这种文化交流不仅增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也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


展望未来,中国传统戏曲将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一方面,戏曲工作者们将继续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在传承戏曲艺术精髓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他们将通过改编经典剧目、创作新剧目等方式,使戏曲艺术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需求和审美趣味。


另一方面,戏曲将与旅游、科技、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将戏曲与旅游相结合,开发戏曲主题旅游线路和戏曲文化创意产业园;一些科技公司将利用VR、AR等技术手段打造沉浸式戏曲体验项目;一些教育机构将戏曲纳入校本课程和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戏曲兴趣和素养。


通过这些创新探索和实践尝试,中国传统戏曲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它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和象征之一,也将成为连接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友谊和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蕴含着民族的精神。在时代的浪潮中,戏曲艺术或许会经历风雨,但它的魅力永远不会消逝。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不妨放慢脚步,走进剧院,聆听那一曲悠扬的唱腔,欣赏那一场精彩的表演,让戏曲艺术滋润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传统戏曲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续写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辉煌篇章。


编辑:超级管理员

已经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