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1 12:07:31 作者:吴好
在宣纸上练习书法
“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百折不损、光而不滑,宜书宜画,不腐不蠹,一纸长寿千年,文书典籍、讲道经文、书画精品,大多赖此千古传存。这便是中国一绝——宣纸。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宣纸制作技艺的惊艳亮相,到2009年9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再到如今在国际文化交流舞台上持续绽放光彩,古老的宣纸始终熠熠生辉,对外展示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活化石”宣纸
宣纸的产地在今天的安徽泾县,因其隶属于曾经的宣州而得名。宣纸作为纸张专有名词出现,最早见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另据《旧唐书》等典籍记载,宣纸在唐代已成为贡纸。宋代,宣纸因受到文人墨客珍爱而需求量大增。宋代诗人王令写道:“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独君诗华宜相亲。”江东即包括宣州、歙州等地。元明之际,宣纸开始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主要原料并延续至今,从此宣纸成为主要绘画材料。明代,生宣特有的润墨性和渗透性,使水墨写意有了长足发展,书画作品风格也更为多元。清代,宣纸的纸质、品种等进一步发展,销往各地。虽然决定艺术作品质量好坏的根本因素不只是材料,更是艺术家的创造力,但材料本身依然占有特殊位置。
“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宣纸制作技艺被誉为世界手工造纸技艺的“活化石”。一张宣纸,若按传统技艺制作,从原料到成品要经历108道工序,对水质、器具、工艺等都有严格要求。因此,尽管日本也有从中国运去的宣纸原料,但由于缺少泾县小岭的水,所以在优质净皮类宣纸生产方面仍稍逊一筹。“至薄能坚、至厚能腻”,原料配比的不同使宣纸的性能、特点也不同。比如,特种净皮类宣纸的檀皮含量最高,故而纸性坚韧,润墨性好。不过,并非檀皮含量越高就越适合作画。
中国画的诗性抒发与意境营造,离不开对宣纸特性的把握。纸的厚度影响着发墨的灰与黑、托裱后的润与燥。纸的质地越结实、越厚,所承载颜色厚度的能力越强,越经得起“折腾”,适合反复修改;其弱点是发墨后墨色发灰。从画面托裱后的效果来看,纸的质地越薄,托出来的效果越润、越透明,但创作者驾驭水分的难度也越大。其缺点是不能反复修改墨与色,最好在一至三遍以内完成创作。无论厚薄,能留住笔触的生动与鲜活,才是好宣纸。
纸与水的“交响”,带来墨与色的氤氲变化以及独特的肌理、气脉、画境,正如郭沫若所言——“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发明的艺术创造,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传承千年的匠心技艺
宣纸的制作过程堪称一场精工细作的匠心之旅,涉及原料加工、制浆、捞纸、晒纸、剪纸等多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技艺。
宣纸以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作为制作原料,制作周期长达300多天,制作工序分为18道手工工序、108道制作工程,大致为将新砍的青檀树枝条进行蒸煮,再浸泡、剥皮,晒干后,加入石灰与纯碱(或草碱)再蒸,去其杂质,洗涤后,将其撕成细条,晾在朝阳之地,经过日晒雨淋使其变白。然后,将加工后的皮料(檀皮)与草料(沙田稻草)分别进行打浆,并加入植物胶(猕猴桃藤汁)充分搅匀,用竹帘抄成纸,再刷到炕上烤干、剪裁后整理成张。宣纸的每个制作过程都十分讲究。如捞纸用的竹帘,就需要用到纹理直、骨节长、质地疏松的苦竹,青檀树皮以两年以上生的枝条为佳,稻草一般采用砂田里长的稻草等等。因此,宣纸作为一种传统的特种手工艺纸张,必须经过“水火相济、日月光华”之功,外界人士一直觉得奇妙莫测。
书画艺术的神韵依托
宣纸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载体,墨与色在宣纸上产生的万千变化,隽永、洒脱,成就了独树一帜的中国艺术面貌。宣纸的诞生和发展,与书画创作技法、风格的变迁相辅相成,赋予中国书画艺术深厚文化内涵与独特审美价值。
生宣与熟宣的艺术表现效果完全不同。以人物画为例,宣纸与其它绘画材料相比主要有三点优势:一是可以通过水墨的自然渗化、晕染效果实现极简和精致的对比,比如,以泼墨表现的服饰与深入刻画的五官可形成较强对比。二是毛笔的性能、笔型、含水量与宣纸的柔性、对水分的敏感相得益彰,能产生丰富的笔触和千变万化的韵致,从而使画面更加耐看。三是在宣纸上,人物面部刻画的笔触更鲜明、更留得住,画者通过笔触来塑造体、面,更易产生雕塑般的厚重感。
中国水墨画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宣纸需求的增长。随着宣纸知名度和产业规模的扩大,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成为展示东方水墨艺术意境与神韵的最佳载体。无数文人骚客、书法大家和画家的作品通过宣纸流传后世,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赵孟頫的《洛神赋》等。唐代诗人黄滔曾作《省试内出白鹿宣示百官》赞美宣纸,其中写道:“形夺场驹洁,光交月兔寒”“孤立雪花团”“皆作白麟看”。可见宣纸的受欢迎程度。
宣纸
南唐后主李煜喜好诗词歌赋绘画,曾下令工匠制成名贵的澄心堂纸,被后世赞为“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滑”。到元朝,随着水墨山水画的兴起,元四家倪瓒、王蒙、吴镇、黄公望大量使用宣纸作画,将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巧达到了顶峰。明清时期,宣纸技术与成品质量大大提高,让许多文人墨客偏爱宣纸,他们用宣纸作画、写诗、著作。
跨境电商助力宣纸走向国际
在当今时代,宣纸行业既面临着传统工艺传承困难、原材料供应波动等挑战,也迎来了政策扶持、消费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等带来的新机遇,正以“守正创新”的姿态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近年来,国家对传统文化日益重视,“文化自信”战略持续推进,为宣纸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政策层面,《关于推动传统工艺振兴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提出支持宣纸产业,通过税收优惠、专项基金扶持和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升级。此外,跨境电商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助力宣纸出口额增至1500万美元,国际市场尤其是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需求显著提升。
当前,宣纸行业已形成涵盖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从应用领域来看,书法与国画仍是宣纸需求的主力市场,占比超60%。教育普及和艺术培训的兴起推动生宣、熟宣等产品销量增长,2023年国内宣纸销量达1.2亿张。文创产品开发成为新趋势,如故宫联名款宣纸、非遗手工艺品等,吸引年轻消费者;艺术品收藏市场升温,高端宣纸(如“贡纸”)价格年均涨幅达15%。区域差异方面,华东地区作为传统消费中心,占据50%以上市场份额;中西部地区依托文旅融合策略,通过景区定制宣纸、文化体验工坊等形式挖掘潜在需求。
然而,宣纸行业也面临着一些瓶颈。青檀树皮和稻草供应受自然条件制约,价格波动显著;高端产品依赖手工制作,技师老龄化问题突出。安徽泾县虽集聚全国70%的宣纸产能,头部企业通过品牌化运营(如“红星宣纸”)占据高端市场,中小企业则聚焦定制化服务,但原材料和人才问题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行业需在坚守工艺本质与拥抱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短期来看,行业将受益于三大驱动力:一是政策扶持下非遗传承体系的完善,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突破5.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维持7%;二是消费升级推动高端化、个性化产品需求增长,如收藏级宣纸、文创联名款等;三是“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文化共鸣,推动出口额持续攀升。中长期发展需聚焦三大核心方向:其一,技术革新与标准化生产,通过机械化辅助降低对人工的依赖,同时制定统一的品质分级标准,提升市场信任度;其二,产业链生态优化,建立青檀树种植基地和原料储备机制,稳定供应链;其三,应用场景多元化,拓展至数字艺术、环保包装、智能家居等新兴领域,例如开发抗菌宣纸用于高端食品包装,或与AR技术结合打造沉浸式艺术展览。
加强宣纸地理标志保护力度
2002年,宣纸被认定地理标志产品,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宣纸》中,对宣纸的定义是:采用产自安徽省泾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不掺杂其他原材料,并利用泾县独有的山泉水,按照传统工艺经过特殊的传统工艺配方,在严密的技术监控下,在安徽省泾县内以传统工艺生产的,具有润墨和耐久等独特性能,供书画、裱拓、水印等用途的高级艺术用纸。这一认定,为宣纸的产品质量和声誉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加强对宣纸行业的保护力度,促进宣纸产业健康发展,2024年5月,泾县宣纸行业监管局正式揭牌,这是全国唯一一个专门为宣纸行业设立的监管机构。此外,出台一系列政策在宣纸非遗保护、宣纸技术改造及创新方面给予支持。2023年“宣纸”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名录,在2023年中部四省(鄂晋皖赣)地理标志助力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品牌培育创新大赛中,“宣纸”斩获金奖,“宣纸”这一文化名片愈加辉煌。
在地理标志运用方面,大力实施宣纸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不断加大对宣纸产业的创新投入,实施“宣纸 + 文创”“宣纸 + 旅游”“宣纸 + 电商”发展新模式。2023年,开发宣纸伴手礼产品100多种,宣纸文化园全年接待游客突破20万人次,全县宣纸文房四宝产品年网络销售额超10亿元。截至2023年底,宣纸地理标志产业从业人员已达3.1万人,产业产值达2.6亿元,切实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为保证宣纸的产品质量和提高宣纸产品声誉,持续加强宣纸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制定宣纸行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3项,地方标准1项。同时,多部门联合开展宣纸知识产权保护暨执法打假专项整治行动,2023年以来查处办理多起宣纸假冒侵权案件。规范企业用标,积极培育地理标志用标企业,据不完全统计,泾县现已有19家宣纸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核准用标企业。
传承中焕发生机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工匠们。如今,泾县当地有超过5000人从事宣纸行业,包括2名国家级、7名省级、3名市级、9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在内的传承人队伍,正积极开展有关该技艺的传承实践。
这些传承人,他们从小就接触宣纸制作,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下,逐渐掌握了宣纸制作的精髓。他们不仅具备精湛的技艺,更有着对宣纸文化的热爱和执着。在日常工作中,他们严格按照传统工艺要求,精心制作每一张宣纸,确保宣纸的品质。同时,他们还积极承担起传承技艺的责任,通过带徒授艺、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将自己的技艺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
然而,宣纸制作技艺的传承也面临着一些困难。由于制作宣纸工作辛苦、收入相对不高,年轻一代对从事宣纸制作行业的积极性不高,年轻从业者占比不足20%。为解决这一问题,行业和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提高工匠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宣传推广等,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到宣纸制作行业中来。
宣纸,这一承载着千年文化和精湛技艺的东方艺术瑰宝,在地理馈赠、精工细作、文化依托、时代发展、地理标志保护和人才传承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未来的日子里,它将继续在新的时代里绽放光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编辑:超级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