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30 17:08:57 来源:中国周刊 作者:李莉
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思潮抬头,逆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国外一些专家学者和机构认为,全球的贫富差距、南北贫富差距加大,中等收入人群生活水平下降,产业的空心化加剧、失业人口增多、企业外迁也是全球化造成的。一些国家跟风退出全球化的诉求很强烈,都想把“本来属于他们”的工作岗位拿回来,以解决本国社会阶层撕裂的问题。
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后,社会需求大幅减少,供应链受阻,国际贸易萎缩,全球化再受重创。大家对疫情过后,全球化能否稳步向前产生了疑惑和迷茫。而当前疫情发展态势依然看不到边际,要蔓延到什么时候、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都是未知数。在这种悲观情绪下,似乎逆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作为制造业大国、外贸大国,疫情会使外需遭遇重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世界经济一定会回到封闭、单边的民族主义时代,全球经济也不会滑向碎片化。因为全球化带来的资源调配效率的整体效益远远大于碎片化的经济效益。在疫情发展过程中,战胜疫情也需要全球化的资源调配效率。疫情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团结和合作。全球合作抗击疫情,合作防止经济大衰退,合作才是世界经济走出困境的最大的引擎。当前,建立全球公共卫生协作机制,加强抗疫信息和经验的分享,促进药物和疫苗研发合作的全球抗疫态势正在形成。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分析,历史早已证明,自由贸易功不可没,有力地促进了各贸易参与国的经济发展。疫情过后,世界民意主流将趋于支持全球合作,未来将更趋向于认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开放的视角,一个平等协商、广泛参与、普遍受益的全球化将会到来。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为引领的,由人工智能、量子科学、智能制造、云计算、5G为内涵的新的全球化,将在全球范围内谋求创新增长,进一步发掘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一个更加包容的、平衡的、合作共赢的、由中国推动的新型全球化将呼之欲出,并成为全球不可替代的公共产品。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是向世界发出的最坚定的信号。本期《中国周刊》推出一组跨国公司的专题报道,聚焦国内主要城市总部经济,通过安策阀门、安德烈斯蒂尔、苏世博、欧亚瑟等跨国公司的本土化发展,管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成长轨迹,展现中国对外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外开放也进入了新时代。站在新时代,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疫情过后,一个新的全球化浪潮必将势不可挡。
编辑: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