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7 11:11:13 来源:中国周刊 作者:王大树 王经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历史关口,经济循环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不仅是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打通影响经济循环的某些堵点,更是要创造新的循环模式。“十四五”规划确定了这样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民经济循环理论、经济发展理论以及经济全球化理论。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我们认为,新发展格局必须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构建,要把新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包括双循环的全过程。
双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198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实行“两头在外(原料资源和市场在国外)”“大进大出”的国际大循环战略。那时借助外力,以国际大循环作为主循环来带动内循环,除了劳动力以外,其他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主要来自国外。4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生产要素也今非昔比了。在外循环不畅的背景下,就要加强内循环的基础地位,增强内生发展能力。因此,双循环要以内循环作为经济驱动的主动轮,充分发挥国内劳动力和人才、技术和资金的优势,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带动和激活国际循环。
以前的“两头在外”意味着瞄准国际市场,这在国际贸易顺风顺水期还行,但对大国而言经济风险很大,国际市场一有风吹草动,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就会发生剧烈波动。2008年的金融危机前车可鉴,强大的国内市场是新格局的基础。只有练好内功,才能应对国际市场风云变幻,才能稳定国内经济基本盘,以巨大的国内市场来吸引国外资源要素,协同推进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
要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畅通内循环,扩大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强大的国内市场不仅在“大”,关键在“强”,市场不仅要有超大规模,而且要具备成长性和创新性,更重要的是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形成供求相互促进、创新驱动强劲、产业链供应链运转顺畅、与国际市场高效联通的内需市场,从而为双循环奠定坚实的市场基础。
要从根本宗旨上把握新理念。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理念,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根本利益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守住这个“根”和“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不断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内需为主,内循环为主体,就要把全国人民利益摆在最高位置。只有坚持循环为了人民,循环依靠人民,循环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双循环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联结着经济循环的全过程,这四大环节能否紧密衔接、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内需潜力能否有效释放。以内循环为主体,关键在于循环,大国经济的突出优势是国内可循环。充分发挥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打通淤点、堵点、断点,使双循环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都能以内需为主,并且通过强大的供给能力支撑并带动外循环。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构建新格局
新发展理念是发展的行动指南。新格局必须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构建,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贯穿双循环过程的始终。这是由双循环的内在本质所决定的。
双循环是以创新为动力的双循环。改革开放以来的前30年,经济循环主要是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那时实行追赶战略;后来号召创新驱动。早期的创新主要是模仿型创新,现在来看,能模仿的都模仿得差不多了,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双循环是协调的双循环。协调是经济循环的内在要求。我们以前关注的协调是城乡协调、区域协调,在“两头在外”国际大循环的格局下,东部沿海地区由于靠近原材料和销售市场的地理优势率先发展,全国呈现东中西的梯度发展态势。现在,循环是大体均衡的循环。畅通内循环的前提是全国统一市场,区域差距扩大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生产力大体均衡的布局才能缓解土地承载和交通运输的压力。所以,双循环应该是协调的、大体均衡的循环,不能是东部大循环,中部、西部小循环或者不循环。
双循环需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在内需为主的背景下,生产力布局应该贴近市场,向中西部内陆地区倾斜,探索在中西部和东北培育几个新的经济增长极,畅通东西循环。
双循环是绿色的双循环。在“大进大出”年代,我们急需外汇,为了出口而一度忽视了环境保护。新发展格局强调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鼓励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实行绿色循环和绿色发展。
双循环是开放的双循环。双循环的定义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以内循环作为主循环,意味着首先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在发挥国内市场优势的基础上,推动国际分工合作,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但是,以内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不是封闭的单循环。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内循环要为双循环提供坚实基础并促进外循环。双循环是更加开放的更高水平的国内国际大循环,意味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双循环是共享的双循环。共享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双循环的目的。必须坚持循环为了人民,循环依靠人民,循环成果由人民共享。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前,我们也讲共享,但那时侧重于底线共享——消灭贫穷。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划上句号。
要建立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体制机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保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要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会保障等调节精准度,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共享改革“红利”,让发展和双循环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国人民。
总之,新阶段需要新格局,新理念指导新格局,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于构建双循环的伟大实践之中,使创新成为双循环的根本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开放成为必由之路,让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共享成为根本目的。
作 者 简 介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大树
中国银河证券产品中心经理王经纬
编辑: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