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5 14:24:42
陶忠虎,湖北省潜江市水产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中国渔业协会理事。
文/陶忠虎
我国是农业大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人均收入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主题。同时,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耕地面积的基本稳定、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逐步推进、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生产方式转变,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成为全体国民高度关注的焦点。
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稻田资源,将水稻、水产两个农业产业有机结合,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农药用量,达到水稻、水产品同步增产,渔民、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之目的,从而实现“1﹢1=5”的良好效果,即“水稻﹢水产=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农业发展正面临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等新挑战,对农业特别是水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样化、高档次水产品需求增加,高效化、生态化养殖成为导向。目前,常规水产品市场价格普遍不高,销售不旺,但小龙虾却一枝独秀,甚至供不应求,因此,开展稻田养虾是当前稻田综合种养的最好模式。其特点是: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风险小,生态环保。
稻田养虾,由低到高,循序渐进有三个发展阶段:“虾稻连作”“虾稻共作”“虾稻共生”。现阶段正处于“虾稻共作”推广发展阶段。
“虾稻连作”开辟了我国小龙虾养殖的先河
所谓“虾稻连作”,就是利用低湖冷浸田,通过开挖窄沟浅沟,种一季稻,养一季虾。稻谷的秸秆既是小龙虾栖息的场所,其腐殖质又是小龙虾的食物源和秧苗的肥源,小龙虾在稻田中活动,即可为秧苗除草、活泥、杀灭病虫害,是一种原生态的种养模式。该模式既提高了农田复种指数,又大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为加工出口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是一个一举多赢的好模式,是农民发家致富的好途径。
潜江是“虾稻连作”的发源地,2001年至2004年,科技工作者与潜江积玉口农民一道成功探索出了“虾稻连作”模式,开辟了我国小龙虾养殖的先河。在此基础上,又衍生、探索出了池塘养虾、水生蔬菜田养虾等很多生态种养模式。“虾稻连作”模式可亩产小龙虾达100公斤左右,亩平效益1200元左右。
“虾稻共作”是当前生态种养的最佳模式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们发现,“虾稻连作”还存在一些弊端,一是由于稻田基础改造水平低,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差,二是由于春季低温阴雨天气频发,小龙虾往往没有达到销售所要求的规格,就仓促收虾,整田插秧,从而影响了小龙虾的规格、产量和效益,导致养虾和种稻的矛盾十分突出。为了提高稻田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小龙虾的上市规格,增加产量,实现小龙虾的均衡供应,化解小龙虾养殖与水稻种植的矛盾,科技工作者大胆创新,从2010年起,历时3年,创新出了“虾稻共作”模式。
所谓“虾稻共作”,就是利用稻田,通过开挖宽沟、深沟,加宽、加高、加固田埂,种一季稻,养两季虾。实践证明:“虾稻共作”模式稳粮增收成效显著。“虾稻共作”能充分利用稻田资源,将水稻种植、小龙虾养殖有机结合,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全程使用频振式杀虫灯,减少肥料用量50%,减少农药用量70%,达到小龙虾、水稻同步增产,产品品质同步提升的目的,实现一田两季、一季双收、一水两用、一举多赢、高产高效的目标。被农业部专家誉为“现代农业的一次革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典范”。
2016年,潜江市“虾稻共作”平均亩产小龙虾200公斤、稻谷626公斤,亩平纯收入4000元,比单一种植中稻增加3000元以上,比“虾稻连作”增加2800元以上。到2016年底,全市发展“虾稻共作”面积31.5万亩,建成9个万亩集中连片和50个千亩“虾稻共作”示范基地。现已形成布局合理、集中连片、产销功能齐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通过潜江的辐射带动,目前,湖北省已发展“虾稻共作”面积487万亩,全国发展面积到底600余万亩。
“虾稻共作”是产业扶贫的有效途径
“虾稻共作”既不与农争田又不与粮争地,在保障粮食的基础上还可大幅增加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既解决了农田撂荒的问题,又解决了种田不赚钱的问题,还解决了谁来种田的问题。“虾稻共作”已成为产业扶贫的最佳途径。用农业部于康震副部长的话说,“虾稻共作”就是农民的小银行、小粮仓、小水库、小肥料厂。
地处江汉平原的潜江属于插花贫困地区,全市有3个省定贫困镇,3个重点老区镇。近年来,潜江立足地区的特色和优势,不断增强“造血”功能,大力推进“虾稻共作”模式,形成产业帮扶的长效机制,有效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仅2016年潜江共有9102名贫困对象通过开展“虾稻共作”实现了脱贫致富。
编辑:杨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