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

陈敬:AI时代,传统工艺如何守住文化基因

2025-05-19 16:41:57 作者:香菱

陈敬.jpg

陈敬

在中国工艺美术领域,陈敬是一位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精神的开拓者。二十余年来,她曾担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执行秘书长、世界手工艺理事会秘书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秘书长、联合国发展计划署手工艺专家等职务。目前,她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致力于“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背景下手工艺术家发展路径研究”。从推动中国非遗国际化到探索AI时代手工艺的转型路径,她始终站在行业前沿,以独特的战略眼光和创新思维,推动着传统工艺转型与复兴。


作为首位担任世界手工艺理事会(WCC)秘书长的中国专家,陈敬的足迹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在她的努力下,2012年成功为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取得WCC主席国地位,这一突破性成就让中国工艺美术首次站上全球行业治理的核心舞台。在担任WCC秘书长期间,她发起创立“全球手工艺城市网络”项目,承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权的“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项目,并成功举办“南通国际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汇聚了全球43个国家的顶尖作品,不仅创下中国手工艺展览的国际参与度之最,更在展览模式上开创性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表达相融合,被国际手工艺界誉为“工艺美学的当代觉醒”。


在文化扶贫领域,陈敬的实践同样具有开创性。2009年,她主持联合国“MDG千年发展基金”项目期间,深入贵州雷山、云南陇川等少数民族地区,创新性地将手工艺传承与精准扶贫相结合。通过邀请发达地区艺术家为当地手工艺人提供专业培训,建立“手艺工坊”、打造地域品牌IP等举措,推动苗绣、银饰等传统工艺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这种将传统文化转化为经济动能的模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项目官员卡贝斯评价为“具有全球示范意义的减贫方案”。


面对数字化浪潮的冲击,陈敬展现出前瞻性的行业洞察。她正致力于AI生成艺术对传统工艺的冲击相关课题研究,基于对300余家工作室的跟踪调研,系统分析人工智能与手工艺的共生关系。她发现AI辅助设计正在重塑创作流程:苏绣艺人借助图像生成工具探索全新纹样组合,陶瓷艺术家运用算法优化千年釉色配方。但陈敬敏锐地发现,真正的危机不在于技术替代,而在于文化内涵的消解。为此,她提出“手工艺数字化生存能力模型”,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坚守“纹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文化基因。


在实践层面,陈敬提出了通过AR技术让非遗作品获得沉浸式展示,不仅使线上转化率提升45%,更让年轻消费者直观感受到传统工艺的制作精髓。同时,在设计制作环节,她提出可以采取“AI创意+人工校准”的创新模式——以缂丝艺术为例,先由人工智能生成构图方案,再由传统工艺师傅依据古法“结、掼、勾、戗”等技艺进行审美把关,形成人机协同的创作闭环。通过开放又审慎的模式,为传统工艺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


如今,陈敬计划筹备“世界手工艺数字化联盟”,建立全球传统工艺基因库,建立属于手艺人的纹样数据库,并呼吁建立“非遗AI训练伦理标准”,要求科技公司标注训练数据的文化来源与使用禁忌。这一创见源于她对美国原住民艺术家的深度调研——美国原住民艺术家已通过法律手段禁止AI公司使用其传统图案训练模型。她认为全球手工艺界需要未雨绸缪:“当AI能生成出从未存在的‘虚构非遗’时,我们保护的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解释权,必须为传统文化构建数字时代的防火墙。”


陈敬始终保持着文化传承者的清醒与创新者的锐气。她常说:“真正的工艺之美,在于那些算法无法量化的部分——手腕力度的微妙变化,窑火中的意外惊喜,以及代代相传的生命记忆。”这种对人文价值的坚守,正是她在人工智能时代给予行业最宝贵的启示。正如一位与她相识多年的非遗传承人所言:“陈老师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如何生存,更是如何在变革中保持手艺的尊严与灵魂。”


编辑:超级管理员

已经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