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5 10:02:33
肖文东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
中小微企业是城市运行的重要保障和压舱石。在中国,中小微企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集中表现在“56789”,即它们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目前,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小微企业带来较为严重和持久的冲击,部分企业甚至遭受重创,深陷财务困难,生存面临严峻挑战。
经济的系统性停摆直接导致中小微企业营收下降,而员工工资及五险一金、房屋租金和还本付息等刚性支出却不能减少,财务脆弱性充分暴露。目前,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小微企业面临的流动性压力、生产经营压力和劳动力压力并未根本缓解。尽管不少企业享受到了贷款展期、授信额度增加、无还本续贷和免除逾期罚金等优惠政策,但是,绝大多数受访企业表示没有获得信贷优惠。当前,金融纾困小微企业宜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适度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
4月中旬至今的近一个月,货币政策波澜不惊。央行仅通过MLF引导1年期和5年期LPR分别下降20个基点和10个基点,以及4月15日和5月15日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各50个基点。但是,最新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及“保持M2和社融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意味着适度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成为可能。
下一步,要继续引导LPR下降,降低贷款成本,同时引导国债收益率曲线下行,降低债券发行成本,多措并举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另外,积极落实中小银行拨备覆盖率阶段性下调20个百分点的监管措施,释放更多信贷资源,提高银行业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
提高金融纾困小微企业的精准性
复工前后,小微企业遇到的困难可以说是千差万别,金融纾困宜精准落地注重有效性,而不能大水漫灌。比如,规模小、资产轻的服务行业,面临的主要是现金流压力。单纯的信贷支持容易造成负债经营风险,需要配套社保、工资支出和房租等方面的纾困措施。处在产业链上的中游企业则面临上游供货难、下游回款难的双重窘境,需要金融机构在优化应收账款融资的基础上,加快创新其它供应链金融产品。外贸型的中小微企业则需要根据国际疫情的发展持续给予持续金融支持。北京地区科技型小微企业较多,这些企业处于初创期的不在少数,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更大,更多需要的是PE等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而不是银行信贷。疫情催生了远程医疗、线上教学、在线健身、无人配送、网上消费等具有发展前景的新业态和原有业态的升级,这部分经济主体主要集中在小微企业,迫切需要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步跟进。
借力金融科技提升纾困能力
纵观国内外,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信用基础薄弱、财务资料不健全、抵质押物缺乏、抗风险能力薄弱、金融需求“短、小、急”等内在特征,出于规模经济和风险控制等考虑,金融机构往往对小微企业采取“惜贷”等信贷配给。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正在赋能金融机构。一方面,通过丰富线上金融服务手段,基本实现了疫情期间各项业务的平稳运转。未来,金融机构宜依托金融科技,提升大数据征信能力,扩充客户特征维度,建立和优化风控模型,拓展线上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内容。充分运用金融科技提升风控能力,适度增加信用贷款比重,提高首贷率。
中小银行是服务小微企业的主要力量。监管机构调整绩效考核办法,适度提高不良率容忍度,落实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一线信贷人员的尽职免责条款,这些措施在金融科技赋能背景下,有助于营造银行业“能贷、敢贷、愿贷”的金融生态。
尝试设立小微企业专项纾困基金
借鉴产业引导基金的管理经验,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财政出资尝试按行业或产业设立中小微企业纾困基金。纾困基金旨在撬动金融资源流入到小微企业尤其是处在暂时苦难的小微企业。基金池可以用于分担金融机构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或保险产品的理赔,从而增强金融机构的参与动力和参与能力。对暂时处于困难状态、发展前景较好的小微企业给与免息贷款;对初创期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可以采用“纾困基金+股权投资”模式;对处于发展期的小微企业,可以采取“纾困基金+担保机构”的模式,借此扩大融资规模,支持小微企业复工复产。
尽管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但是,近期陆续公布的高频数据显示经济持续向好,继续向正常轨道回归。国常会明确提出,要把做好“六保”作为“六稳”工作的着力点,稳住中国经济基本盘。在此背景下,金融活水纾困小微企业胜果可期。
来源:环球都市网
声明:
1、中国周刊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编辑:张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