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3 15:04:54 来源:中国周刊 作者:谢朝政
纳雍多山。党的十八大以来,纳雍人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打响脱贫攻坚战,让荒凉的大山披上绿 装,让贫瘠的土地长出了致富的果实。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的喜人画卷在纳雍徐徐铺展,群众逐梦小康 的阳光照进了现实。
一
夏日,在纳雍的大山间穿行, 绿荫环抱。山顶上,生态有机茶园 层峦叠嶂;半山腰桑叶、刺梨、藤 椒等在田间地头泛绿;河谷里,玛 瑙红樱桃漫山遍野......如今,纳雍的 一座座大山变成了绿色富民银行。
过去受制于交通,被贫困包围 的纳雍人举刀荷锄向山林要地,向 地下挖煤。私挖滥采留下许多地质 灾害隐患和满目疮痍的生态环境。
纳雍如何突围?醒悟过来 的纳雍人开始退耕还林,恢复生 态,要让“三千万座大山”变为 金山银山。
高山云雾出好茶。纳雍的大 山顶上云雾缭绕,适宜种茶。该县 决定大力发展茶产业,并提出了 “四手抓”工作措施:一手抓苗圃 基地建设,一手抓茶园建设,一手 抓茶叶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一手抓品牌和市场营销建设。同时对茶产 业实行“五统一”管理:统一加工 工艺、统一茶园管理、统一产品标 识、统一品牌创建、统一市场营 销,助推茶产业发展壮大。
政府的大力推动,致富带头人 埋头苦干,让纳雍的高山上飘出沁 人心脾的茶香。
走进鬃岭镇谭正义的纳雍雾 翠茗香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只见整 齐的茶树沿着山坡蔓延,层峦叠翠。2009年,从事煤炭开采的谭 正义华丽转身,从地下“转战”地 上,从“黑”转到“绿”,发展高 山生态有机茶,在山神箐山上干一 番事业。
说干就干。谭正义在山上流 转上万亩土地,带着两台挖掘机来 到山神箐,开始了挖沟铺垦的工 作,同时在周边收集农家肥来滋养 土地。十一年过去了,谭正义硬是 在海拔超过2000米的大山上建起 6950亩茶园,形成了“猪—沼— 茶”的生态循环模式,生产的“雾 岭”系列茶叶顺利通过了中国、美 国和欧盟的有机认证,带动纳雍高 山茶销售到14个国家。
如今,全县29个乡镇(街道) 适宜的地方都种满了茶树。2019年 全县产绿茶1890吨、红茶877吨, 产值10.5亿元。
曾经因煤而兴的勺窝,如今 种下了1.6万亩桑树。引领勺窝蚕 桑产业发展的,是江西上饶人邓瑞 式。因为做煤炭生意,邓瑞式来到 了勺窝。2019年,他毅然“黑”转 “绿”,将东部的蚕桑产业带到了 大山深处的勺窝试种。
这一试,邓瑞式试出了宝。经 贵州省农科院专家检测,勺窝生产 的桑叶,蛋白质含量1.04%。而江 西上饶的桑叶蛋白质含量只0.6% 左右,云南陆良也只在0.8%— 0.9%之间,四川凉山好一点,也 不过0.9%左右。养出的蚕丝经专 家鉴定,达到5A级标准。
“这得益于纳雍的好山好水好 气候。”邓瑞式自信的眼神望向莽 莽苍苍的大山,心中蚕桑产业发展 蓝图慢慢放大。
在总溪河畔,人们争相讲述 着一棵母亲树繁衍出一个大产业的 故事。那是1996年春天,纳雍县农 业局农艺师徐富军在厍东关乡陶营 村采摘樱桃时,偶然发现了一棵颗 粒大、肉质厚的樱桃树。徐富军意 识到,这极可能是一棵受环境因素 影响发生变异的植株,也许能培育 一个新樱桃品种!
为此,徐富军密切记录植株的 生长变化,并用“高空嫁接法”不 断繁衍。2003年,这棵果实闪烁着 “玛瑙红”光泽的樱桃树扩大成一 片樱桃园,徐富军给它取名“玛瑙 红樱桃”。
如今,纳雍玛瑙红樱桃种植面 积已达15万亩,已投产近5.5万亩, 产量约1.7万吨,产值2.72亿元。
突破了山的围困,写活了山的 文章。如今的纳雍,处处流传着绿 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故事。
二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需要龙头 企业带动发展短平快高效益产业, 带领群众快速增收致富。发展什 么?纳雍结合自身气候环境和生态 优势,决定发展土鸡养殖和食用菌 种植。
发展土鸡产业和食用菌产业, 纳雍没有现成的龙头企业,没有成 功的路径可寻。招商引资,资源要 素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于是,纳 雍决定自己干,政府和市场“两 手”同时发力,打造土鸡养殖龙头 企业和食用菌种植龙头企业,带领 群众增收致富。
2016年,刘健带着一纸文 件,带着一名出纳,成立了源生 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着手发展土 鸡产业。
“养什么品种?怎么养殖?技 术怎么支撑?产销怎么对接?......” 面对一系列问题,刘健带领他的团 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
“经过考察论证,我们决定养 殖乌蒙乌骨鸡和威宁鸡两个品种。 那可是国产名鸡,是贵州省十大优 质特色禽产品。”刘健说,为了保 证品种的纯正,纳雍县决定从繁育 到养殖,一条龙发展土鸡产业,建 起了1200万羽的土鸡原种场扩繁 场1个,育雏半育成场24个,生态 放养场40个。
“我们与中国农业大学、贵州 大学、毕节市牧科所等科研教学单 位合作,为纳雍土鸡品种选育、品牌培育、标准化养殖等方面提供了 强大的技术支撑。”
经过几年的发展,纳雍已经形 成了集饲料生产、土鸡养殖、屠宰 冷链、食品加工、餐饮于一体的闭 合全产业链。注册的“滚山鸡”, 先后获得了国家森林食品认证、有 机食品认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还获得了世界动物协会金鸡奖和金 鸡蛋奖。
如今,高品质的纳雍“滚山 鸡”昂首挺胸迈向了广阔的消费市 场,带动了1.38万贫困人口增收。
成立金蟾大山生物科技公 司,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在总 经理庄继文看来,纳雍此举无疑是 “无中生有”。2017年,原本供 职于全国食用菌龙头企业雪榕集团 的庄继文接受了纳雍县的邀请,加 入金蟾大山公司,助力纳雍发展食 用菌产业。一切从零开始。
“公司成立不久,就确定了 主攻红托竹荪工厂化栽培的发展 思路。”庄继文说,这个选择是 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是红托竹荪 是贵州独有的品种,品质好,市 场需求大,供应缺口大;二是全 国目前还没有谁攻破红托竹荪工 厂化栽培难题,如果成功,金蟾 大山公司将成为引领红托竹荪产 业发展的龙头翘楚。
理想很丰满,现实多艰难。 “没有现成的技术参考,大家都是 摸着石头过河。”庄继文说,公司 成立了食用菌研究院,组建了科研 团队,攻克技术难关。最难的是红 托竹荪实验的周期太长,从生产菌 种到出菇需要一年,时间耗不起, 只能边探索边试验。
“正是因为没有现成的路可 走,一切都是边摸索边试验,我 们曾经14个月获得了22项发明专 利。”庄继文眉宇间满是自豪。
经过两年多探索,2019年8 月,纳雍红托竹荪菌棒终于移栽 进生产大棚。“目前,公司已经种 下300万棒红托竹荪,已经陆续出 菇,每天有700公斤鲜品,市场价 50元一斤。”庄继文说,公司的目 标是今年种下1500万棒,最终的 目标是年种植3000万棒。到时, 金蟾大山生物科技公司将是全国最 大的红托竹荪工厂化种植基地,这 是一个奇迹。
截至目前,公司先后解决贫困 劳动力635人,利益联结覆盖贫困 户1600余户7200余人。随着公司 的发展壮大,带动受益的人数不断 增加。
有了龙头企业带动,纳雍特色产业加快了发展步伐,群众增收的 步子越走越快。
三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引领下, 纳雍形成了山上经果林,林下套种 马铃薯、辣椒、南瓜、中药材等短 平快产业,林下养殖“滚山鸡”, 大棚里种植食用菌的以短养长、长 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格局,“三千万 座大山”生机勃发,特色产业全面 开花。
据了解,纳雍全县今年刺梨种 植8.39万亩、皂角种植8.57万亩、 马铃薯种植52.79万亩、辣椒移栽 11.59万亩、南瓜种植14.99万亩、 食用菌种2424.84亩、中药材新增 种植1.18万亩、猪存栏28.64万头、 出栏17.05万头,牛存栏8.96万头, 出栏1.27万头;家禽存栏460万 羽,出栏(累计)505万羽,蛋产 2800吨。
产业全面开花,百姓鼓了腰 包。有的群众跟着发展,有的入股 分红,有的则成为了产业工人,过 上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有了 稳定收入。
百兴镇泥奢期村民朱大云跟着 返乡创业的蒋弟博于2018年种下了 7亩藤椒。看到效益不错,去年和 今年,朱大云把自家的土地全部种 上藤椒,还流转了10亩地,一共种 下了25亩藤椒。“丰产后亩产值超 过1万元,我种的花椒年产值就是 20多万元。”朱大云喜滋滋地打起 未来的收入算盘。
曙光乡五骆村的朱兴全易地 扶贫搬迁搬进城后,和妻子在源 生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屠宰加工 车间上班,从扛着锄头下地干活 到成为产业工人,夫妻俩月工资 近6000元。朱兴权说:“活路轻 松,收入稳定,比在老家不知强 了多少倍。”
曾经的“纳威赫,去不得”。 如今,一个绿色、美丽、富裕的纳 雍,正在乌蒙大山间崛起。
编辑: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