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

战疫日志:汗水湿透我的衣背,但胸前的党徽一定闪闪发光

2021-08-05 16:44:38

      管翔翔:中大医院手术室护师、第一批援汤山医疗队护理组长

        7月下旬,暑热与疫情不期而遇,给南京这座城市的人们添加了迫在眉睫的压迫感。但这种压迫感随着“和时间赛跑,并肩抗疫”的一声号令,被瞬间击破。

1.jpg

中大医院手术室护师、第一批援汤山医疗队护理组长管翔翔

从去年报名驰援武汉,后进入医院的隔离病房,到今年驰援江宁、鼓楼、江北......我作为一名有14年党龄的党员,就应该冲在最前沿。汗水每次都湿透我的衣背,但是胸前的党徽一定闪闪发光。

4.jpg

管翔翔护师在一线工作

727日,我作为中大医院第一批支援二院汤山分院的队员出征汤山,接受防控防护的培训后,730日,我们所在的病区开始收治第一批患者。我观察到,有些患者情绪低沉、无助、恐惧。我意识到,他们除了需要药物的治疗,更需要的是心理的安抚,让他们有信心,相信自己是可以治愈的,病毒是可以被我们打败的!

3.jpg

中大医院援汤山医疗队队员合影

81日凌晨12点交接班,我和队友们一起进入病房,了解病区病人的病情。“25床新病人极其不配合,多观察。”前一班的战友说着,我特意多看了这个患者几眼。交完班后,我来到他身边询问情况,他很烦躁,对我也很不耐烦,执意要把吸氧管拿掉,不愿意被监护。为了缓解他的焦躁情绪,我先把吸氧管拿了下来,取下了夹在他手上的指脉氧。可能是因为我的这个举动,这位病人的情绪平稳了许多,我便开始尝试和他沟通,得知他的家里除了他还没人感染。接着我又问他:“你为什么不配合治疗呢?”他告诉我:“这氧气吸的很难受,鼻子很痛,手指也很痛,胸口像压了一块石头,我很难受,哪里都很难受。”说着话,他又烦躁起来,我耐心解释为什么要用高流量的吸氧,为什么要进行监护,还帮他做了体位调整,教他如何进行呼吸功能锻炼......一系列操作下来,这位病人不再烦躁了。等我再给他戴上鼻导管、夹上指脉氧监护时,他再也没有拒绝,配合度也更高,更能配合治疗。

2.jpg

管翔翔护师与病人交谈

每次夜班,我都会把所有的房间看一遍,把能关的灯都关一关,尽量让病人们能有一个好的休息环境。医者常说: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厚厚的防护服隔离了我们和病毒,但是隔绝不了我们的关爱,看到病房里最初来的这一批患者,这几天脸上有笑容了,愿意和我们聊天了,我觉得流的汗水再多都是值得。

  携手同行,温暖有宁,我相信,雨后总会天晴的。


通讯员:蔡逸秋


编辑:海洋

已经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