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

战疫日志:一声普通的“谢谢”,在隔离病房里听起来特别容易感动

2021-09-03 10:41:43 作者:王振祥

  丁俊: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援汤山医疗队队员、神经内科护师

dd6a173ff09c32bcbe4cc38f0b01a06.jpg

自从7月27日随中大医院第一批援汤山医疗队出征,已经一月有余,说不想家,不想娃那都是骗人的,但是一想很快就要取得抗疫最后的胜利了,又充满干劲!

记得第一次来南京公共卫生医疗中心,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南京“小汤山”,它位于青龙山脚下,除了小鸟的叽喳声,周围一片寂静,远远地就能看见几个大大的红字“南京公共卫生医疗中心”,这一行大字,心中情不自禁的产生一种使命感,因为接下来我们将在这里奋战!

最初,我被组织安排到B6-2病区,这里收治的都是新冠肺炎普通型患者,除了日常的诊疗以及护理外,每天都会带领病人做“八段锦”,监测呼吸负荷试验以及血氧饱和度。在这里,根据患者病情,予俯卧位通气12小时以上。一进入病房,我们会告知患者俯卧位的好处,并协助他们翻身。渐渐地,我们发现病人一见到“大白”,都会尽可能地趴下,真是一群可爱的人!在这里,我度过了难忘的11天。

自8月7日开始,因工作需要,我调到了B5-2病区,在刘松桥主任的带领下,在俞云护士长的指导下,我开始护理新冠肺炎重型的病人。他们都是需要高流量吸氧长期卧床的,吃喝拉撒必须依靠我们护理人员协助。依稀记得13床来自扬州的一位阿姨,不愿意麻烦我们,每次都想自己下床上厕所。我们得知后,特意为每个房间都标配了一个小氧气筒,这样就能保证他们离开病床时也能不断氧,利于病情恢复。每当我们对病人给予帮助的时候,他们都会笑着说“谢谢”,一句平日里再普通不过的“谢谢”,在小汤山病房里听起来就特别容易感动,这就是小汤山神奇又充满魅力的地方!

随后的日子,根据上级指示,我来到ICU继续战斗,收治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我在俞云护士长的鼓励以及张娴老师的带教下独立分管病人,施行一对一责任制护理,这于我而言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还记得2床是一位新冠肺炎危重型并发感染性休克的爷爷,我们对他实施了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几天过去,他的氧合指数并未明显好转,专家组商讨后决定用ECMO干预,五天后患者明显好转。拔除气管插管的那天,老爷子和家人视频通话后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2ea84929f5ec778966835c188d60633.jpg

  在这里战斗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值得尊敬,每一位病人都值得点赞,每一天都有不同的体会。不久前的一个傍晚,南京天空中出现了美丽的彩虹,我们都相信,这寓意着战斗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我们风雨同舟,取得抗“疫”的最后胜利!


通讯员:蔡逸秋


编辑:海洋

已经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