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6 14:11:32 来源:中国周刊 作者:王行也
小时候逛成都的老街,碰见有像这样的转糖小摊,便忍不住想要去转上两下,不仅仅是因为那时候年龄小喜欢吃糖,更多的也是想要体会转糖的乐趣。轻轻转动竹签,怀着小小的激动和忐忑,盼望能转到一个龙或者凤这样的“大货”!
像成都这样的转糖小摊,学名叫做“糖画”,在2008年的时候糖画就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成都糖画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在整个成都,糖画小摊已经很难寻觅了,只有在几个像“锦里”、“宽窄巷子”这样很出名的旅游景点里偶有出现。
今天来到的这家转糖小摊,在成都的人民公园里,进入公园正门,顺着小路往右边走,经过很多郁郁葱葱的绿植,就可以看到。或许因为这家小摊刚好是在人民公园里的辛亥保路纪念碑下,为这个古老手艺传人的小摊更增添了几分不一样的感觉。
转糖师傅姓曾,做糖画这一行已将近三十年了,由于全家都是成都糖画的传承人,很小的时候就从祖辈那里学到了这门手艺。无论是飞禽走兽十二生肖,或者植物花朵,再到现在小孩子喜欢的一些动画人物,曾师傅画起来都是游刃有余。将煮热的黄糖,用勺子舀起,惦在手上,挥毫泼墨一般画出图案,等到黄糖温度降下凝固以后,再用小铲子铲起来,不到一会儿,一个成品就做成了!
听人说,糖画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是为仙宗十友之一的陈子昂发明,陈子昂喜欢吃黄糖和画画,但是从来不用笔,就用黄糖作画。又加上当时陈子昂正在都城求仕途,久而久之,竟被武则天知晓,命他到宫中表演,深得圣意。后来陈子昂辞官回到四川后,就把这门手艺教授了出去,一直流传到现在,所以四川的“糖画”一直也是首屈一指的!
其实除了画这些飞禽走兽的糖画图案,以前的糖画小摊还卖一种名为“趴焉儿”的糖果。是将黄糖煮热以后舀起,趁着黄糖没有凝固,把一个杏子用黄糖包裹住。杏子的酸、中和着黄糖的甜,再加上热乎乎的温度,一下子塞入嘴中,那滋味,确实令人难以忘怀。不过现在由于市面上的糖果选择很多,加之杏子保存起来容易变质,“趴焉儿”基本上已经绝迹了,好像只有过年期间开庙会的时候在糖画小摊才可以寻觅“趴焉儿”的踪迹了。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像糖画这样古老又有趣的技艺,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关注。就像今天来到的这家小摊,也有很多人驻足、拍照。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在这样欣欣向荣的时代里,相信糖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编辑:杨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