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

易地搬迁幸福来

2021-04-23 15:34:34 来源:中国周刊 作者:周恩宇

mmexport1603693517340.jpg

搬出的是大山,谋得的是幸 福。纳雍易地搬迁工作交出了一张 满意的时代答卷。 

搬出 

“多半石头夹点土,苞谷 才长二尺五。石头喷水漂水岩, 深山百姓生活苦……”这段顺口溜,一直在纳雍县羊场乡菜籽地村周边传唱。 

漂水岩,如它名字一般,在悬 崖峭壁之间,一汪水冲破大山的束 缚,飞流直下,这汪水是两县的交 界,出水的岩属于纳雍县羊场乡菜 籽地村,水落下的地属于赫章县古达乡和平村。  

漂水岩有两个自然村寨,上寨和下寨,大山将这两个自然村寨包围。 

石头夹土,在石漠化严重的土 地里,庄稼的成长受到了很大的限 制,对于以种植业为生的漂水岩村 的村民,生活富裕,并不容易。 

路,也是漂水岩摆脱大山的一 个限制。 

漂水岩外出只有一条“毛狗 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到菜籽地村委会单程需要2个小 时,到羊场乡政府驻地需要3个多 小时。它不是距离最远的一个村民组,但耗费的时间却是最长的。 

菜籽地村没有小学,漂水岩组 的孩子上学,上寨到果乐村,下寨 到古达乡和平村,上学都得“起早贪黑”。 

脱贫攻坚,给漂水岩组的村民 带来了希望,2019年,漂水岩组被 列为整寨搬迁对象。 

第一批4户人家在政府工作人 员和村干的帮助下,搬进纳雍县易 地安置点白水河社区,“房子是装 修好的,家具、电磁炉、电饭煲、 电视机等政府买了,我们是直接拎 包入住的,刚进去时,环境的确好 得让我自己都惊讶……”从破旧的 房屋到窗明几净的新家,张天全回想起当时的感觉笑得合不拢嘴。 

王建是菜籽地村的一名扶贫 特岗工作者,提起漂水岩的搬迁工 作,他很感慨。第一批搬迁完成 后,第二批的搬迁又遇上了瓶颈。 村民们还是担心:“城里环境怎么 样?搬到那儿怎么生活?……”村干开着车,轮番带村民到安置点实 地考察,并带到已经搬迁了的张天 全等人家中了解。看到生活的变化 后,大家纷纷同意搬迁。 

2020年4月30日晚上,村干们 连夜冒着大雨,将下寨组村民罗六 妹的家具搬上车,拉进城,并为其 搬进了她在安置点的新家后,漂水 岩整寨51户267人全部搬迁完成。 

为了让搬迁群众适应城市生 活,羊场乡派出干部对搬迁群众进 行一对一帮扶,并要求帮扶干部和 帮扶对象生活一天,领着他们认 路、认门牌、逛超市、买东西、 坐公交车,教他们使用电器……总 之,要打消他们从村民到居民带来 的顾虑。 

截止目前,纳雍共搬迁9201 户,整体搬迁村寨326个,共建设 安置点16个, 42098人已然搬迁完毕。 

稳住 

“没想到我家能够搬到城里, 更没想到搬到这里能够生活得这么 好。”在纳雍县易地扶贫安置点— 白水河社区,徐忠华在他110余平方米的家中说道。 

许忠华原是纳雍县乐治镇黄泥 冲村许家寨组的村民,该村因地处 偏远,交通不便,靠天吃饭,一方 水土养不了一方人,2017年,根据 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安排,黄泥冲 村几乎举村搬迁,许忠华全家搬到 了白水河社区。 

刚来时,许忠华心里也不是滋 味,小区环境糟糕,道路两旁几乎 成了“垃圾处理站”,居民家中阳 台上堆得“五花八门”…… 

为了解决社区治理的这些顽疾,建设清洁、和谐、安定的易地 扶贫搬迁小区,巩固脱贫攻坚成 果,纳雍珙桐街道办事处党工委积 极探索出了“百姓讲评会”的居民 自治模式。通过了半年的试运营, 于2019年3月,正式成立讲评会。 自成立以来,逐步发展成为纳雍县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治理的一 道亮点,真正呈现了“百姓选百姓 贤、百姓说百姓事、百姓评百姓 理、百姓帮百姓改”社区自治的新风貌。 

据白水河社区“百姓讲评会” 会长林建树介绍,“百姓讲评会” 根据通过百姓与百姓间的“选、 说、评、帮”四个环节,根据威 望、正气、公心等标准,从社区居 民中选出十三位讲评员,本着公 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结合社会 治理、环境卫生、民风民俗、婚姻 家庭以及邻里关系五个方面,以积 分形式进行说评,每月进行一次评 选,积分高的进入先进,获得一些 日常日用品等奖励,积分低的则进 入后进,讲评员进行一对一帮教, 帮助其转化提升。此外,年终进行 一次大评,积分的高低将会决定社 区公共门面的分红配额,以及优先 推选为社区“道德模仿”“文明标兵”“最美家庭”等。 

现在,许忠华是社区出了名 的“老好人”,而如他一般的“老 好人”,现在有很多,在大家比着 干、比着改的氛围下,社区的环境 风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目前,“百姓讲评”在纳雍县 的各个易地安置点得到推广,成为社区治理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0150420_173849.jpg

乐业 

安居乐业,安居是前提,乐业是关键。 

由住宅楼门面改造的小“车 间”宽敞明亮,近日,在白水河社区扶贫车间里,11名缝纫工人正 在紧张忙碌着赶制校服,缝纫机旁 整齐堆放着加工好的中小学生校服成品。 

“一个月收入2500多元,中 午回家给孩子做饭也不耽误。”正在忙着的向柳跟记者说。 

41岁的向柳,原是纳雍县 骔岭镇坪箐村小屯组村民,她家 2016年被识别为精准扶贫户。根 据政策,她家2018年被列为易地 扶贫搬迁对象,同年10月搬到白 水河社区。过去,只有一条蜿蜒的 小路延伸进村,而向柳家,去乡镇 上来回要两个小时,村里虽有村小,但小孩读书来回至少也得一个半小时左右。 

向柳丈夫王永江早年省外务 工伤了手留下了残疾,一直以来只 能靠种庄稼维持生计,用向柳的话 说,就是“靠天吃饭”,如果遇上 点灾害,庄稼收成不好,就会过得很拮据。 

搬到白水河社区后,向柳一 家分到了100平方米的房子,也是 “拎包入住”。 

搬迁后,向柳一家生活发生了 很大变化,务工就在家门口,孩子 们也都就近入学,小区绿化好,基 础设施完善,闲暇之余,向柳会带 着孩子逛逛街、串串户。 

据介绍,纳雍县“社区+扶贫 车间”模式,实现了移民搬迁“搬 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纳雍县 大力发展社区工厂,探索出了“社 区+扶贫车间”纳雍模式,“社区 扶贫小工厂”成了“就业扶贫大产 业”,为纳雍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精准扶贫蹚出一条新路。在珙桐街 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高云看来, 移民搬迁与兴办产业是相辅相成 的关系,产业发展和扶贫车间为搬 迁群众提供稳定的就业增收渠道, 还有效解决了“三留守”等社会问 题,改变了群众生产生活方式,也 实现了农民、企业、政府的共赢。 

在寨乐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的群团工作站,每天下午4点左右 总会聚集一批群众,他们要在这里参加工作站举办的各种活动。 

在工作站的“志智讲堂”, 寨乐镇政府及寨乐中学老师组成的自愿团队借助课件,正在给搬迁群 众讲述交通安全、食品卫生、预防 溺水、预防煤气中毒等知识。 

工作站的文体活动中心,则是 孩子们的乐园,跑步机、大小花鼓 成了他们爱不释手的玩具。 

在工作站的希望小课堂,喜欢 看书的孩子正在认真翻阅他们喜欢的书籍。 

积分超市里,工作人员向群 众解答积分来源、兑换规则。群 众核对积分后,领到了心仪的生活用品。 

据了解,为了让搬迁群众更快 地实现村民向居民的转变,纳雍易 地安置点都建立了群团工作站。通 过凝聚群团力量,为搬迁群众扶就 业、扶文化、扶志气,助推移民群 众尽快融入城镇生活。

董地乡青山村苗屋基安置点.jpg

感恩 

在纳雍县另一个易地扶贫安 置点蟠龙社区张代平家中,6张习 近平总书记的照片贴在了沙发对 面,“我要感恩党和政府……”张代平说。 

张代平是化作乡以卖村地隆坡组的村民,10多年前,外出务工的 他带着几沓“红票子”回到老家, 满心欢喜地准备建新房,可不久, 猝不及防的一场大病——风湿引起 的肢体残疾,使这个家摇摇欲坠。 

“治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 还欠了‘一屁股’债,当时别说难 过,死的心都有了,可是想着毕竟 还有这个家,还有孩子呀……” 张代平说,但看着孩子们一天天懂 事,妻子不离不弃,渐渐地,也变得乐观了。 

心态上虽已变,但张代平家的 实际生活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房屋还是茅草屋,屋外下大雨,屋 里下小雨,吃的仍是“包谷饭”。 

2008年,政府给张代平的房 子改了瓦,但多年的风吹日晒,瓦 开始风化,又开始漏雨。 

2019年,张代平家被列为易 地搬迁对象,从老家搬到蟠龙社 区,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搬到新家,孩子一个在都匀上 大学,一个上高二,享受国家的资 助,妻子在县城周边打零工,补贴家用,“冰箱里有菜有肉,生活虽 不富裕,但我们一家很满足……” 提到现在的生活,张代平笑得合不 拢嘴。张代平说,没有党、没有政府,就没有他家现在的日子。 

曾祖英早年外出务工,伤了右手,截肢后落下重度残疾,治病花 光了家里所有积蓄,生活过得“苦不堪言”。 

2018年,从水东镇老包村李家寨组搬到蟠龙社区,曾祖英一家 告别了“人驮马背”生活,孩子 告别了“两头黑”的求学日子,丈 夫李江外出务工,补贴家用,她在 100平方米的新房里照顾在纳雍思 源学校读初一的小女儿,小女儿住 校,周末才回家,她闲暇时就到老 家,帮忙爸妈照看小卖部,“现在 的日子不知比以前好了多少倍…… 感谢党,感谢政府呀!”同样住在蟠龙社区的曾祖英说。 

IMG_20200826_120753.jpg

复垦 

纳雍县易地扶贫搬出地大多 是土地贫瘠,地块破碎,石漠化严 重。根据宜更则更,宜草则草,宜林则林的原则,对易地扶贫搬迁的 土地进行复垦复绿。 

如漂水岩这样整寨搬迁的村 寨,海拔高、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2019年4月份修通的通组路,但山 陡路急,使其在复垦复绿上,难度 极高,如何把土地盘活,成了菜籽 地村干部的难题。 

最终,村干们经过研判,结 合周边地理形式,请来农用车, 从比较平的地方“采土”,把土 拖到漂水岩路边,干部群众齐上 阵,抬土覆山石,直到看不到 裸露在外的山石,漂水岩的“覆山”才得以完成。 

“覆山” 完成后,根据 “三宜”原则,羊场乡决定将漂水 岩恢复成林地和草地,2019年底, 将村寨的土地都种上核桃树,纳入 退耕还林管理。 

2020年5月,根据国储林土地 管理原则,漂水岩的林地、土地、 宅基地又录入国储林系统,漂水岩 的搬迁农户享受“三地盘活”政 策,享受双重政策补贴费用。 

漂水岩对于土地盘活的做法, 是对县委县政府关于易地扶贫搬出 地政策的灵活运用,目前,全县因 地制宜,灵活运用政策,对易地扶 贫搬出土地的复垦复绿已经完成。 

换一个地方,开启一段新生 活,孕育新的希望……

编辑:海洋

已经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