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

文明治理带来新气象

2021-04-25 15:35:02 来源:中国周刊 作者:闵建华

IMG_20200826_114725_副本.jpg

仲夏时节,纳雍县龙场镇四新 村。干净整洁的通村路,纵横交错 的通组连户路,一幢幢民居掩映在 竹林树丛中,好一派民族特色乡村 风貌,处处生机盎然。 

四新村曾是个穷、偏、乱、 脏,时常发生偷牛盗马现象的村 寨。如今已转变为产业兴旺、环境 优美,远近闻名的“零刑事案件” 平安村寨。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 社会治理,让群众的精气神得以提 振,内生动力不断激发,群众的安 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指数明显提 升,为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 衔接乡村振兴凝聚了力量。  

近年来,纳雍县充分发挥自 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 作用,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 式,上下合力把脉开方,基层社 会治理频出妙棋,创新推出“十户 联动”“七人议事”“百姓讲评” 等机制,突出传帮带作用,有效破 解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散”、治 理能力“弱”、治理效果“差”等 问题,实现了基层社会治理向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转变,着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不断提 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特色“战法”触地生根。 

十户联动:深贫村实现“大翻身” 

纳雍县锅圈岩乡土补村,群山 环绕间,条条水泥路四通八达,干 净整洁的院坝里,村民陈学英正在 逗孙子玩,一家人其乐融融。 

作为村里十户联防的小组长, 陈学英除了要对自己家附近的十户 邻居进行环境卫生的监督外,闲暇 之余,她还要去村里产业基地上 务工赚钱贴补家用。“一个月做 下来,也有近两千块钱,还是可以的。”陈学英说。 

如今,村里的环境卫生、村 容村貌以及群众的精气神都焕然一 新。“家家比卫生、户户争先进, 干群关系融洽,产业发展充满活 力,各项工作由以前的后进走到前 列,并获得毕节市“文明村”的称 号。”该村党支部书记张龙告诉记 者,一直以来村民靠种苞谷、洋 芋为生。2017年,整个村有371户 人,贫困户就占了234户,贫困发 生率达64%。 

对于“贫中之贫”的纳雍县锅 圈岩乡土补村,如何推动群众脱贫 致富与基层社会治理两不误?“十 户联动”的村民自治机制,保障深 度贫困村“绝地突围”。 

为抓好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工 作,土补村积极组织群众召开群众 会,划分各小组区域,统计区域内 农户户数,该机制以户为单位,将 近邻和亲属作为划分依据,5至10 户为一个自治小组,明确责任区域 进行管护和治理。每个联动小组由 群众民主推选一名小组长或联户代 表,作为环境卫生监督员,各小组 之间还进行评比监督。对各组在开 展督促落实情况时遇到的问题,提 出可行性建议和意见,使农村环境 整治行动家喻户晓,充分激发了群 众发展积极性和内生动力,大力提 升了土补村环境整治成效,实现了村民间的自治和相互监督。 

2017年,看着附近村子的人 都在利用土地谋发展,土补村的人 坐不住了,大家纷纷想办法、出点 子。终于,“十户联动”机制不止 用于环境卫生治理工作中,还用于产业发展上。 

土补村通过积极谋划绿水发 展项目,大力发展种植杨梅3000 亩,同时套种南瓜等,2019年, 实施以短养长实现群众分红2.4万 元,发放务工工资30余万元。 

目前,绿色发展已经让群众得 到实惠,他们通过流转、务工、合 作社分红,领取退耕还林和单株碳 汇等,进行了多渠道增收。 

“现在,土补村的变化确实 大,土地流转给村支两委,我们就 坐家门口务工,还可以参与分红, 一年下来,三四万块钱还是可以搞 得到的,等到杨梅丰收了,日子会 越来越好。”村民阙昌志说。 

现如今,土补村“十户联动” 机制,已在全县得到推广。 

IMG_20200826_113950.jpg

百姓讲评:“新市民”融入城市“朋友圈”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核 心。对于刚搬进新城市的易地扶贫 搬迁群众,如何在基层社会治理 中,聚焦人民群众需求的增长点, 找准各方利益的结合点,更好满足 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 的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 感、幸福感、安全感。纳雍县创新 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易地扶贫搬迁安 置点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新路子。 

“百姓选百姓贤、百姓讲百姓 事、百姓评百姓理。”纳雍县珙桐 街道白水河社区,只要搬迁群众遇 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便会 去找社区里的“百姓讲评员”来参 与解决此事。 

珙桐街道白水河社区是纳 雍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现居 住着来自全县各乡镇的搬迁群众 2193户9774名。其中有彝族、苗 族、白族等共十多个个民族,如 何让搬进来的各民族群众实现和 睦相处,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社区 治理的“大文章”,尽快融入到 城市生活环境中? 

纳雍县通过基层社会治理创 新,打造网格化社会治理新格局, 在“警务两会”基础上,创新了 “百姓讲评制”。通过在社区建立 “百姓讲评会”,把安置群众中威 望较高、能力较强、品行较好、群 众信任程度较高的党员、群众、退 休老干部等聘为“百姓讲评员”, 定期开展“百姓讲评”服务,并建 立积分管理台账,实现了搬迁群众 搬得出、住得下、稳得住,村民向居民的转变。 

纳雍县乐治镇黄泥冲村,因地 处偏远,交通不便,一方水土养不 活一方人。2017年,根据纳雍县 委、县政府评定以后,黄泥冲村几 乎全村搬迁。许忠华作为纳雍县乐 治镇黄泥冲村搬迁至白水河社区的 居民,谈及社区里的卫生环境、乡 风文明建设等,他总是摇了摇头。 

“记得刚搬到白水河社区, 心里也不是滋味,小区环境糟糕, 道路两旁几乎成了“垃圾处理 站”,居民家中阳台上堆得五花八 门……”许忠华告诉记者,以前, 住的不远的邻居之间,三天两头就 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吵 闹,有时甚至会越演越烈,达到动 手的地步。至于卫生环境,垃圾都 是随便乱扔。 

为了解决社区治理的这些 “顽疾”,2019年3月,纳雍珙桐 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和白水河社区 党支部通过摸索,创新出了“百 姓讲评会”的居民自治模式。自 成立以来,现已逐步发展成为纳 雍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治理 的一道“靓点”,真正呈现了邻 里和睦,居有所为、居有所乐的 社区自治的新风貌。 

如今,白水河社区一切都发生 着巨大变化。“有绿化、有广场, 环境卫生、社区文明建设等更是没 得说.....小区里干净整洁,邻里间有 说有笑,其乐融融。”许忠华说。 

杨春学作为社区讲评员,虽以 年过花甲,但站姿仍然笔挺。他担 任社区“评说员”已经一年多了, 他负责的第一网格694户,3000多人。“要做好社区评说员,肩上的 担子不轻,必须做到公正廉洁、公 平公开。”杨春学说。从讲评会成 立之初,他就志愿担任起了社区 “百姓讲评”的讲评员,和他一起 共事“同事”年龄差距不大的还有 12名。 

“这些‘评说员’有的是由 群众、楼栋包保干部推荐出来,有 的则是毛遂自荐,都要经社区党组 织考察、开会讨论后正式聘用。” 珙桐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高云 说:“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正是居民自己。” 

来到百姓讲评网格室里,紧贴 墙面的积分排行榜引人驻足观望, 其上清晰地标注着姓名、住址、积 分、排名、先进和后进。据杨春学 介绍,评说员的职责是对照居规民 约积分细则对搬迁群众进行评价, 为守信、助人、奉献等行为加分, 对有嗜酒、好赌、偷懒等陋习的群 众减分,这就是红黑榜。 

同样属于讲评员的张学科, 自从加入“讲评团”以来,给他 带来最强成就感就是改变了居民 宋文元。 

以前,宋文元在社区里是出了 名的“酒疯子”,整天无所事事, 烂醉如泥,喝醉酒后走到哪儿就睡 在哪儿,有时还吓到了不少群众, 好几次人家还直接跑到讲评网格室来,要求去处理。 

张学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随后的日子里,张学科主动找到宋 文元,那段时间,他还成了宋文元 家里的“常客”,通过拉家常、摆 道理,一点一点帮助宋文元改变思 想观念。而今,宋文元不仅改掉坏 习惯,还主动出去找了工作,生活 有了稳定的来源,走上了勤劳致富的道路。 

如今提到宋文元,张学科成 就感满满。“我去他家的次数太多 了,一遍不行说两遍,两遍不行说 三遍,反正我已经记不清了……干 这个工作主要就是要有有耐心,还 要真诚。”张学科说。 

截至目前,纳雍县巳选聘讲评 员110人。通过建立讲评制度,开 展讲评8万余人次、上门劝导500 余人次,调解矛盾纠纷150余起。 同时,整合200余名群团力量集中 办公,援引社会力量解决搬迁群众 疑难问题,促使其加快融入城市生 活。目前,已累计排查登记突出困 难问题30个,全部解决落实。 

开展贤妻、孝女、好媳妇、好婆婆活动.JPG评选十星级文明户暨和美家庭.jpg

七人议事:农家院的“重大决策” 

在纳雍县骔岭镇小屯村,每 家每户房前屋后都有绿化树,庭院 里,各种盆景摆放有序,院墙上开 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一幢幢民居 掩映在花丛中,宛如一幅美丽乡村 画卷徐徐铺设开来。 

“有女不嫁仲家箐,衣裳无领 裤无裆,吃的都是苞谷饭,睡的全 是叉叉床。”10多年前,骔岭镇小 屯村交通闭塞、生存环境恶劣,全 村400来户人家散居大山里,人均 纯收入年不足1000元。为生存所 迫,几乎每户人家都有外出务工的 人员。村党支部书记王祖军说。 

2009年,一家煤矿企业进驻小屯村仲家箐组,考虑到煤炭开采可 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及其他问题,全 组78户村民各选出1名代表与企业 进行谈判,7位村民代表组成的“七 人议事小组”正式成立,成为全省 都具有深远影响的村民自治创新组织。 

谈判桌上,“七人议事小组” 和矿产开采商达成了“村民但有所 求,矿方合理支持”的协议条款,彻 底开启了小屯村仲家箐的脱贫致富 新征程。在选定搬迁修建房屋地址 后,由企业出资400万元,政府匹 配项目资金,群众自筹资金建成移 民新村后,村民们通过七人小组引 导,纷纷转型到企业当工人,或自 主开办农家饭馆和小卖部,800多名 小屯村村民每年仅领取煤矿务工工 资就达2500多万元。 

村民李发怀回忆,以前在山上 时,他就靠种地维持一家的生活, 一年忙到头,最多也是混个饱。下 山后,他省吃俭用买了一个车在煤 矿上运输煤炭,一年下来,不仅翻 新了房子,还买了一个小轿车。 “现在,我就在附近种几分地,栽 种点洋芋、包谷尝新。”李发怀微笑着说。 

此后,“七人议事小组”继续 发挥出色作用,在村里形成常设机 构,随时随地为村民代言,他们遇 事商量,采用大事议定,齐心推动 发展,自发开展“十星级农户”等 文明创建比学赶超活动,注重“和 谐”共建,自筹资金设立“星级示 范户标兵”奖励基金,开辟农民讲 堂等,邻里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帮互 助、和睦相处的和谐格局。 

“只要村民有需要帮助的地 方,无论是庭院设计、还是盆景选 择,我都会免费帮大家,但是不对 的我也要提出来说,然后在议事 会上供大家审议。”村民龙丛祥如 是说,他作为七人议事小组成员之 一,如今也担任村里的民生监督 员,对村里的大小事务进行监督。 

如今的仲家箐,家家建起多层 小洋楼、还修建了盆景花卉小庭 院,村民们就业有路,工农商贸都 有,部分村民多业并重,多元创收, 年人均纯收入逾8000元,一跃成为 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其所在的小屯 村成为“全省文明村”。 

农民讲师:“特色战法”在基层生根 

纳雍县属多民族聚居区,贫 困程度深,是此次省委、省政府 9+3脱贫攻坚挂牌督战的区县之 一,全县共有苗族、彝族、白族等 20余个少数民族,如何因地制宜 将典型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在全县范 围内推广? 

近年来,纳雍县通过村、镇 两级推荐,县选拔“两推一选”方 式,在全县层层选拔组建94人的 讲师团队,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 式,将基层社会治理经验传递到全 县各村寨。 

“我们选拔讲师是很严格的, 一般都是以致富带头人和当地的职 业技术骨干和专家团队组成,都是 严格的经过层层选拔挑选出来的, 在各自的领域内不仅要求要专业技 术精,而且还要能说会道,用最接 地气的语言表达群众。”纳雍县农 民讲师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吴儒文说。

 “如果你的家里脏,儿子难 得说婆娘,家里家外扫干净,大人 娃儿不生病……”在纳雍县农民讲 师张雍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地写 着这样的顺口溜,作为纳雍县农民 讲师协会的一员,他要研究党委、 政府的政策方针或者地方的典型案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给群众。

“自从加入农民讲师协会、县 里和协会组织的每一次学习、我都要 认真做笔记、会后查阅资料,刻苦学 习、反复备课、做到上接天线、下接 地气、实实在在的成为了党的传话 筒、扬声机、把党的政策、技术等传到千家万户。”张雍说。 

除了宣讲外,技术培训也是讲 师需要做的内容。纳雍县理化乡倮都 村作为的全省深度贫困村之一,这里 的群众发展意识淡薄,几乎没有什么产业,全村人居环境脏乱差严重,如 何村里的群众实现村民自治? 

讲师团来到该村后,先是用了 两天的时间进行走访调研发现,该 村群众发展的思想意识是其限制发展的最大原因。 

“群众点菜,讲师下厨,我们讲师团通过制定计划,调遣农业发 展、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专家到此办 理培训班,对全村群众进行了连续7 天的培训,以1+N的帮扶模式,对全村群众进行培训。”吴儒文说。 

终于,由群众自发组成的倮都 经济发展小组成立了,3户抱团烤 酒养猪,5户种植高山蔬菜,7户发 展养鸡。

如今,村里养鸡、养羊等的人 多了起来,村里一片欣欣向荣,实 现了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 发展模式。 

据了解,目前纳雍已先后进行 了7次评选,现有县级农民讲师68 名,乡级农民讲师290名、村级农 民讲师427名。全县共组织县乡村 农民讲师巡讲5000余场次,培训群 众45万人次,范围已覆盖全县444 个村。

编辑:海洋

已经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