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

张军领衔的《春江花月夜》在沪上再度连演两场 献演昆曲入遗20周年

2021-05-31 16:29:09 来源:中国周刊

5月18日,是昆曲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周年的喜庆日子。期间,张军领衔的《春江花月夜》在沪上再度连演两场,依然延续“万人空巷看《春江》”的观剧热潮。

b8c0778df54510236af152991ae4b25.jpg

一、遵循最传统

从时空的自由化、表演的程式性、人物的行当化、砌末的虚拟化来看,经数年沉淀,仍堪称教科书级的典范之作——张若虚与辛夷在明月桥邂逅,翌日想表白,却被鬼使勾错了魂。得鬼仙曹娥相助,再回人间,已是五十年后,红颜白发。直面浩渺宇宙,咏下孤篇压全唐的《春江》。人鬼仙三界行走,五十年总成一梦,再现“几更时万古千秋,咫尺地五湖四海”的手法。八折戏用上七个宫调,依字行腔,体现原汁原味的曲牌和套数。程式上看,手眼身法步,是典型的的古典作品。剧中,张若虚高亢磅礴、言外有意,辛夷端庄清丽,纯真执着,曹娥热情亮丽,自有分寸,草圣张旭仗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刘安诙谐,人物张弛饱满、行当个性鲜明。舞台砌末古雅简省,“一桌二椅”为底,明月桥、阴司场景也有具象呈现,虚实结合,在古法中,借鉴了话剧等现代风格,亦是对创新的小心求证。

从文本来看,何须“赋到沧桑句便工”,作为罗周第一部戏曲便是成名作,唱词格律、平仄表述遵循曲牌体,用典妥帖,展现对古典创作原则的自觉继承,唐宋风流,依稀呈现。享誉业界后,罗周的曲词创作,始终以传统文本的最高典范为准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肇始自临川四梦的“性情之响”的本真面貌,在《春江》中得以承继,该剧坚守艺术造诣之高,对人生处境探索之深,对角色内心刻画之细,让观者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导演李小平认为“回望古人的风骨,给浮躁世态以启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秉持“三并举”创作方向。在昆曲成功入遗20周年之际,以一出新编传统题材大戏,致敬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昆曲,更是深意款款。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赓续中,期待下一个二十年。来自江苏省昆的昆曲名丑李鸿良出演淮南王,直呼躬逢其盛、酣畅淋漓;最后的“大轴”,长达十几分钟,张军一气唱完“春江花月夜”全篇,再现“昆曲王子”的功力、体力和一流状态,也将悲欣交集的观剧感受推向了最高潮。

 44f421b58b2549b63f8cdb2e26be4bf.jpg

二、表达最现代

 

《春江》注重在古典美学中,探寻符合当代审美的艺术形式。戏曲的形体神韵、声腔之美,与舞剧般的调度,歌剧般的音乐声势,话剧般的舞台样式融为了一炉。   

彭程的音乐,开放、新潮。水磨新调的巨大成功,尤其深受年轻人喜爱的风格调性,已能说明问题——昆曲从明清盛极而衰,到了民国最窘迫的时期,也不乏专业观众的认可追捧,然而非专业观众或称之为普罗大众的围观、“种草”日渐凋敝,是导致曲高和寡、群众性日渐缺乏的社会土壤性因素。柯军老师谈到,听昆曲不怕被说附庸风雅,即便是“附庸”,也算风雅。能吸引多大范围的普通观众,往往是戏曲盛衰的参照。张军在推广昆曲中,致力于“给过去一个未来”,青年观众认为《春江》是“我们这个时代昆曲最好的样子”,更多的人从不同角度关注和喜欢,昆曲就赢得了未来。

尾声,漫天而降的长达数分钟的花瓣,营造出“月照花林皆似霰”“落月摇情满江树”的浪漫主义意境,烘托出“碣石潇湘无限路”的惆怅苍茫,美得动人心魄,新的程式、新的舞美,总在推陈出新中成为经典。

1a1365be7bdcf538dfb6991b2370d0d.jpg

演出在美琪大戏院,怀旧中透着摩登,是百年浦江风云的人文地标,勾连起中西交融、吴风海派的浓浓乡愁,修葺一新又秉持原貌的美琪,阅尽海上繁华,又见昆曲盛事。

从梅花奖到联合国“和平艺术家”,从柳梦梅到哈姆雷特,从梅奔万人昆曲演唱会复又回到传统的《春江》,从张军昆曲艺术中心的先锋探索复又回归上海戏校培育后学,身份转换,场景切换,似变却未变——传承与创新,坚守与开拓,在张军们的身上得到诠释。

戏曲的天空中,总有代代菁英,用光和热,照亮了天幕,升华了人们的精神家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何须“青枫浦上不胜愁”,始信“何处春江无月明”!

(贾仲欣)


编辑:海洋

已经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