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30 15:21:56 作者:王振祥
讲述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援汤山医疗队队员、肿瘤科护士姚继云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援汤山医疗队队员、肿瘤科护士姚继云在支援抗疫
一身洁白的工作服,一顶美丽的燕尾帽,是从小让我魂牵梦绕的模样。在姑妈的影响下,从小我心中就有一个天使梦。20岁那年,我终于梦想成真。
作为一名老党员、老护士,姑妈姚惠芬一直工作认真、勤恳敬业。自去年武汉疫情爆发以来,即将退休的她一直奋战在医院的发热门诊,和年轻同事一起倒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也积极响应医院号召,成为储备队员,随时准备奔赴武汉一线。
今年七月下旬,南京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我们肿瘤科全体医护踊跃报名。我有幸被选中成为第一批援汤山医疗队的队员。虽然孩子年幼、先生常年出差,但我知道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需要有人克服困难、负重前行。我毫不犹豫地把孩子送到了爷爷奶奶家。带着家人、领导和朋友的嘱托,和其他76名同事奔赴了汤山一线。
到达驻地酒店后,我们随即投入到紧张的培训、考核、病房筹备工作中。7月30日,我们医疗队承建B6-2病区正式开放,与我们而言,这个病区就像中大医院的一个缩影,来自各个科室的战友们凝心聚力,大家迅速适应新环境、接受新挑战,每一个中大人都全力以赴的守护着患者的健康。
病区开放第一天,我们的病区就收治了24个新冠确诊病人。我所在的F小组第一个班是晚上八点到凌晨十二点,即使经过严格的感控培训和考核,真的要进入红区工作,心里多少有些忐忑。这时耳边响起了姑妈的鼓励:“其实勇敢并不是没有恐惧和焦虑,而是即便害怕也选择继续前行。”
刚交完班,“叮铃铃......”,护士站电话铃声打破了病房的沉寂。“你好!我是医务处,马上接新病人”。我赶忙来到电梯口,一位阿姨慌张地走出了电梯。我接过阿姨的包,热情地打招呼:“阿姨您好!我是负责您的护士,我送您去病房”。我扶着她来到了病室。阿姨紧张地对我说:“我从来都没住过院,身体好得很。”我握住阿姨颤抖的双手安慰她:“阿姨,您一定很害怕吧!我们是来照顾您的,有什么需求您都可以告诉我们,我们一定会尽全力帮助你的。您虽然生病了,但是病情轻,只要在这安心休养,很快就可以回家了。”
我帮阿姨换上了干净的病员服,同事也送来了热乎的面条和生活用品。终于在大家共同努力下,阿姨安心地睡下了。第二天,我们还特意将阿姨和同病的老伴调在了一间病房。晚上我来接班,阿姨居然一眼就认出了全副武装的我,她抓住我的手激动地说:“姑娘,谢谢你!你们都像亲人一样,我现在不怕啦。”说完她递给我两只梨,那是今天发的水果,她和老伴都没舍得吃。“谢谢阿姨!您的心意我已经收到了。您看我这样哪能吃呢,您和叔叔帮我吃吧。”“你们这么辛苦,下了班一定要好好吃饭啊。”看着阿姨湿润的双眼,我也被她深深地感动了。厚厚的防护衣隔离了病毒,却让我们的心靠得更近了。
用心体会患者的感受和需求,提高患者依从性,是我作为一名肿瘤专科护士的强项。“姚老师,25床血氧饱和度比较低。”深夜随着一声呼唤,我赶忙来到25床病房。此时病人呼吸急促,焦虑不安,眼神布满恐惧。“鼻导管戴着鼻子不舒服,是吗?”我一边问着一边给病人戴上了鼻导管。“这个叫高流量吸氧,流量大鼻子会很难受,但是有了它你胸闷就会好转。你放轻松,好好睡一觉,天亮你一定会好起来的。”随后,我又给他夹上了指脉氧夹,“夹上这个小夹子,我们就知道你缺不缺氧了,你看,戴上高流量氧气,你的指标就都正常了,机器也不会报警了,你安心休息,我们会经常来看你的。”病人默默地点了点头,我想他一定很久都没睡好了,一会儿便沉沉地进入了梦乡。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病床上,看着病人均匀的呼吸,很庆幸自己能为他们提供这些帮助和安慰。经过几天的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8月7日这天,我们所接管的病区的一位患者,成为南京市首例重症治愈患者。临别时他和我们一一挥手告别,看着他喜悦的表情,我们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因为闭环管理,姑妈和我都是两点一线,一个在医院、一个在汤山,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交流工作,她总是提醒我利用难得的闲暇时间多学习、多总结。在姑妈带动下,在隔离病房工作的这一个月,我过得忙碌而充实。
很快,我们将迎来抗疫胜利,姑妈的职业生涯也将在这个月底画上圆满的句号。也许我们会忘记闷热的N95和厚重的防护服,鼻梁、耳廓、脸上的压痕也将慢慢退去,但在抗疫工作中每一个温暖的瞬间都将成为我们职业生涯中永恒的回忆——我们曾经肩负时代重任,为守护人民的健康努力奋斗过。
通讯员:蔡逸秋
编辑: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