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

雪山觅影 滇金丝猴全境监测行动

2018-05-06 3:06:44

文/张鹏万
摄影/肖林
支持机构/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西南项目中心、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香格里拉滇金丝猴保护协会
责编/王艳玲

2018年3月21日,春分,珠巴洛河两岸的桃花璀璨绽放,这条从白马雪山脚下汇聚而下的母亲河,自南朝北终汇于金沙江,静怡安详,与桃花相互映衬着,昭示着春天的到来,这是一个信号——滇金丝猴要下山了。

山里的春天总是慢半拍,一场春雨过后,万物开始复苏。大雪下积攒的力量似乎一下就迸发了出来,半山的植物开始发芽,似乎是嗅到了春天的味道,大量的猴群即将开始它们的饕餮之旅,对于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来说,这是一年之中与金丝猴最为亲近的时节。

保护区开始了对滇金丝猴的全境监测,参加监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走节奏,或许是因为山里人从小便亲近自然,他们的脚步特别的轻快,即使背上的竹篓装有重达近四十斤的粮食和自己的行囊。虽然我早已经对保护区的山脊、水流、雪地不再陌生,可我依旧惊讶于他们的那份举重若轻,这让我多了一份信赖。多民族聚居的环境使我早已习惯了语言障碍所造成的种种不便,但恰恰就是这样的障碍,却能让人平静下来,用心去聆听他们略显吃力的只言片语,去感受他们热情朴实的举动,体会那些敬畏自然、坚定信仰的力量。

脚步到达海拔3586米的“培布花独”牧场,山里有些阴冷,还不到放牧的季节,牧场主人培布还在山下,只有一间简易的木房孤独的矗立在林间。天空早已飘起雪来,我开始有些后悔没有听取同事忠哥的善意提醒,一路爬山,身体早已燥热难耐,雪花飘下我打起了冷颤。到达牧场已是下午三点左右,生火取暖,简单的吃过午饭之后,我不禁开始担心了起来,自2017年11月滇金丝猴全境监测开展以来,几乎没有任何收获,已经记不清内心经历了多少次疲惫后的迷茫和挫败。忠哥却显得信心十足,只是看了看天空,缓缓吐出一句:雪马上就要停了。

晚上六点,一行四人终于来到了今天的目的地——“玛给来多”牧场,山里的夜来得特别的快,天色开始有些黯淡起来。一切似乎冥冥中早已注定,一身猴鸣在这寂静的山野里显得格外的引人注目,一行人兴奋得快要喊了出来,似乎一天的疲惫和忧心一扫而去。已经顾不上什么,身上的行囊掷地而落,路上的积雪、松软的土壤怎么都让人记不起手里那根早已丢弃的竹竿,跌跌撞撞在林间穿梭之后终于看到了山的对面不时晃动的树影,听到了此起彼伏嬉戏的“嘤嘤”之声。手里拿着DV的我想要靠得更近,内心强烈想要留住这激动的瞬间,忠哥却平静地制止了我。仔细想想我却懂了:贸然靠近会引起猴群的慌乱,四处逃窜就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幼猴落单的情况。这一夜,牧场下起了大雪,却睡得格外的踏实,或许是连日的疲惫或许是见到猴群使内心轻松了下来,一夜无梦。

采集了猴粪之后我们便下了山,重新规划路线后我们又开始爬山。这不是我想象中沿着山腰环绕直达的预想,却是最理想的路线。雪中的脚印落得比昨日更深,每一步都是如此的小心且缓慢,到达谷底的时候已近接近中午。我们幸运地遇到几个采集羊肚菌的进山人员,他们告知,猴子还在半山腰,已经在那里待了三四天,对人很熟悉。得知这些消息我们很兴奋,随身带了点压缩饼干和采样工具便开始了寻找,每一粒的新鲜猴粪表面的肠壁细胞都将为猴群的种群状况和种群交流提供科学依据。厚实的腐殖层四周耸立着高大的云杉、铁杉、冷杉,滇金丝猴在周围的树上不断地跳跃、进食,猴群的身影在阳光下穿过树隙投射在地表的草本植物上,采样便这样惬意地进行着。似乎我们这些不速之客不曾给它们带来太多的困惑。就在各自沉浸的时候,猴群却突然躁动起来。循声一望,只见一只金雕在高空盘旋,四周的树枝不断地掉落,猴群开始分群逃窜起来,我们也屏息停止了采样,静观其变。一队逃窜的猴群正好从头顶上空的两棵云杉窜过,一截枝条掉了下来砸中了我的手,很疼却很幸福。猴群一只接着一只很有秩序地逃窜,惊慌却又笃定,我们就这样静静地观望着。我终于体会到:这是大自然的生物链,这就是自然。

历时一周,第一个滇金丝猴种群的监测任务结束,滇金丝猴灵动的画面在我脑海中闪现,作为除人类之外栖息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他们的生存能力着实让我惊讶。朴实的傈僳族汉子,热情的大山护林员,虽是各奔东西,但相信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都将每时每刻关注着这群美丽的雪山精灵——滇金丝猴。

编辑:杨文博

已经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