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

广东医科大学:六十二载自强不息,薪火相传铸就辉煌

2020-06-19 9:22:16 来源:金融投资报

云图片

广东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罗辉代表学校接受校友林家胜的公益捐赠。

(《大湾区时报》讯,特派记者许水活,通讯员林六珊,发自湛江)近日,一场特别的爱心捐赠活动在广东医科大学进行。这是来自该校校友、珠海林尚熙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家胜,回母校捐赠一批同安甘露本草茶助力复学。

广东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广东医科大学海洋医药研究院院长罗辉,广东医科大学原副校长颜大胜,和爱心校友林家胜一同来到校史馆,一起重温过去峥嵘岁月。校史馆坐落于广东医科大学教学楼,透过玻璃窗,可以鸟瞰风景秀丽的校园全景,且听颜校长讲述广东医科大学发展史——当年的筚路蓝缕,经过62年凤凰涅槃,书写了今天的光辉篇章。

云图片

图为(从左到右)罗辉副书记、林家胜校友、颜大胜老校长一同参观校史馆。

曾经是一所茅棚医学院

《大湾区时报》记者了解到,广东医科大学是广东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创办于1958年,前身为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是粤西地区第一所本科院校。62年时间,创造了7大不可能变能的奇迹:一是当年建校当年招生,二是经过6年发展就晋升为本科学院,三是1992年由湛江医学院易名广东医学院,四是2002年东莞校区当年建设当年招生,五是2005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六是2009年成功申请了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七是2016年再次华丽转身,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

颜大胜老校长表示,广东医人总是将不可能变成能,靠什么呢?靠的是一股永不言败的精气神——那就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所谓自强不息就是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这是广东医人薪火相传,赖以生存的魂。

上个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处于起步时期,生活条件、医疗卫生与教育状况相对落后,在国家的英明决策之下,1958年5月,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在历史的潮流中应运而生。最初校址位于赤坎最豪华的南华大酒店地段,最后选定在霞山绿塘村东南边荒地海滩上,也就是现今校址霞山区文明东路2号。当时办学条件十分艰辛而简陋。学校早期就靠自己动手,老师挖砖、挑砖建学校,在煤油灯下自编教材、自制教具,自种蔬菜改善生活。租借了气象学校的2间茅棚做课堂、教工宿舍,还有60年代初搭建用至80年代初的竹棚礼堂,为此学校被称为"茅棚医学院"。

云图片

广东医科大学校史馆图文资料。

罗光启是该校第一任校长,当年接到国家每年招生300人的计划,领导班子通过委托卫生部招聘,破天荒般地招收了200多名第一届学子。1958年底直接从中山医学院调来干部、教授:赵延德、李瑛、庄泳济、卢光启、刘希正、高彪、陈景尧等。1965年6月26日又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各大城市招募一批高级人才充实的教师队伍,很多人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前来任教,其中有1963年首名正教授吴道钧。

设立东莞市松山湖校区,是广东医科大学校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02年10月18日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获准东莞市松山湖扩建分校。当时正遇上"非典",还有南方台风。但仅用了220天,39万平方米的新校区便拔地而起。而今,广东医科大学湛江校区和东莞校区总面积1900亩,开设有15个学院(部),开办普通本科专业25个,教职工近1900人,其中专任教师1348人,全日制在校生近2万人。同时,2019年2月20日,广东医科大学湛江海东校区项目获得湛江市发展和改革局批复,以扩大广东省医学人才培养规模,带动粤西地区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提升。该项目拟用地总面积66.7019公顷,拟投资额为15.98亿元,总建筑面积约33.5万平方米。

云图片

广东医科大学湛江校区。

为社会奉献为母校争光

办学初期,广东医科大学提出了培养能够在"田埂上骑自行车"的学生,就是要面向基层,深入基层。这句话一下子成为全国很响的办学定位。2003年,温家宝总理来到了校方附属医院检查工作,同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来校视察时对该校办学理念给予高度评价,并指出办学特色就是面向基层。

云图片

广东医科大学校史馆图文资料。

该校恪守"立志立德、求真求精"的校训,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广东医精神,已经培养了20多万医学人才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以敢为人先,攀峰创新的精神,求真求精的品格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其中有卢光启、梁念慈教授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聂思槐教授《医学创造学》荣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唐慰萍教授率先建立世界第一株细胞株;郝新光教授从烧伤疤痕治疗研究到世界第一例心壁洞穿成功治疗;吴铁教授团队的透皮给药系统研究,崔燎教授团队中药系列抗骨质疏松作用的有效成分与活性化合物的研究;李明意教授团队的二氢杨梅素(DHM)对人肝癌的有效性评价,刘华锋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艾滋病相关结核病动物模型创始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陈维政校友从结核病到艾滋病治疗研究;"动物脂类基因技术开创者"、诺贝尔奖提名者、哈佛大学教授康景轩校友从深海鱼油到营养学说等等。

2003年"非典"期间,外派医学团队做出了极大贡献。特别是广东医科大学78级校友、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感染内科主任邓子德,会诊第一例"非典"病人提出了病毒观并治愈广东第一例"非典"病人,荣获抗"非典"一等功臣嘉奖。还有83级校友陈洪光医生抢救病人1个多月,因过度疲劳感染"非典",以身殉职,追悼为烈士。

2020年元月,武汉新冠疫情爆发,该校附属医院外派100多人抗击疫情,广东抗疫电视纪实片《忠诚担当》记录了感人事迹。各校友纷纷响应,支援前方一线抗疫。2017级林太然、李昊阳创作了抗疫歌曲《白衣使命》在人民日报APP版推出。2018级夏彤童改编了《最美的你》,送给奋战在战疫一线的医护工作者。2月6日,校友林家胜向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附属第二医院捐赠同安甘露茶一批,2月29日又向雷神山医院A12病区捐赠了大量的尚熙金银花茶、同安甘露茶等本草茶,用于援助一线抗疫医护工作者;校友庄雪连续作战,检测标本1844份;校友朱炯亮瞒着家人踏上抗疫之路……20多万广东医人秉承"天下有疫,医者有责"的情怀,以忠诚与担当的精神守护医者本职,守护人民健康。近百名广东医人勇敢地奔赴湖北战疫前线,3名广东医人执行国际援助任务,以生命赴使命,以使命救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战疫赞歌。

截止2018年,广东医科大学获国家级科研项目200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538篇,出版学术著作30部,获国家专利授权41件,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6项。先后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3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了交流合作。

海洋医药研究硕果累累

听了颜大胜老校长娓娓道来广东医科大学七大不可能变能的故事,广东医科大学海洋医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戚怡还陪同大家来到海洋医药研究院,并详细介绍了研究院的情况。

云图片

广东医科大学海洋医药研究院领导、科研工作者及校友参观完毕后在研究院门口合影。

1998年,广东医科大学设立了省级实验室,2016年借助湛江创建海洋创新示范市的春风,成立了湛江海洋医药研究院,同年以南海海洋生物医药资源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申报了国家海洋局的海洋经济创新示范点。经过4年的筹建,已形成海洋生物资源与成药性研究、海洋功能食品与特医食品研发、海洋生物材料与制品研发、海洋医学智能装备研发、海洋性疾病监测与防治等5大研究方向。

目前,已经建成了国家海洋局平台——南海海洋生物医药资源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被认定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立项了广东省实验室分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海洋大健康产业研究所。研制的治疗器官纤维化的麒麟菜多肽EZY-1成药单体、防治肺纤维化的麒麟菜多肽口服液、海藻系列日化用品、海水稻系列功能食品、用于骨损伤修复的海洋多孔骨组织修复材料等10余件实验室中试产品,并在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上展出。

近五年来,该研究院承担科研项目8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6项,省部、市厅级项目70项。发表科研论文96篇,其中SCI论文76篇;申请发明专利54项,授权16项。

云图片

广东医科大学东莞校区。

广东医科大学六十二载自强不息,薪火相传铸就辉煌。随领导一行参观完母校后,林家胜深深为"爱国爱校,担当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广东医精神感动,他深有感慨地说:"我们作为学子会永远将广东医精神铭于心,践于行,继续努力回馈母校,奉献社会,将广东医精神薪火相传下去。"

来源:https://www.jrtzb.com.cn/qiye/qc/202006/57832678.html

编辑:海洋

已经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