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

刘伟群:师古出新 笔耕不辍

2025-01-06 10:37:22 作者:赵强

微信图片_20250106103603.jpg

自作诗《古原》,138x68,行书

微信图片_20250106103608.jpg

自作诗《戒日》,138x68,行书


刘伟群,陕西富平人,其祖上以读书、刻石、务农为业,家中藏书颇多,可以说是书香门第,尤其是他的曾祖父,以一笔漂亮的蝇头小楷享誉乡里。


谈到学习书法的历程,刘伟群说:“我从田闲来,本不会写毛笔字,十岁开始与邻居学习书法。村里人大多临帖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帖》《虞恭公碑》《皇甫府君碑》,以写《虞恭公》者居多。长辈都不让我写《虞恭公》,因为其为‘逝者碑’帖,后来就以临《九成宫》为主。而我外祖父村中人多以顔、柳为师,以为柳胜于欧,于是,我又临《神策军》。后来又“见异思迁”,初得一二,便转其他,至于用笔,尤其芜杂,学之多年,不得要领。后来在西安拜雷珍民先生为师,先生教我专意临《九成宫》,先筑牢根基,再做别图。于是专临《九成宫》十年,先生以为略具雏形,亦可以临行书了,就开始教我临《集王圣教》。”


刘伟群坚持多年临习古帖,楷书以唐代欧阳询、柳公权为基础,行楷主要从《九成宫》《神策军》《集王圣教》三帖中来。此外,他遍临群帖,努力领会历代名家碑帖之精粹,反复琢磨,体验其中之韵味,并化为己用,天赋加努力,逐渐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


在刘伟群看来,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人创造了各种字体,如真草隶篆、颜柳欧赵,留下了无数诗文佳作,如唐诗宋词,都值得后人去学习和研究。自己书法创作的灵感和法度就源自古代碑帖。

微信图片_20250106103610.jpg

自作诗《白日》,138x68,行书

微信图片_20250106103613.jpg

王冕诗《题墨梅图》,138x68,行书


成长于石刻之乡富平的刘伟群,对当地传统石刻兴趣浓厚。他少年时怀着对石刻艺术的向往,凭着年轻气盛的豪情,拜民间石刻艺人为师,一头钻进石头堆里,从打制工具、起稿、画图、凿坯、雕刻开始,练习基本功,从精美的雕刻艺术图案,工整的书法及刻字技艺中,刘伟群悟出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艺术。他长期深入钻研传统篆刻技艺,经过二十余年的学习研究,他融合唐代刻工的气势与清末刻工的细腻风格,刻字、线刻、浮雕样样擅长。秉工匠精神,承先贤遗风,让刘伟群的书法笔力雄劲,更富有书卷气。


纵观刘伟群近年来的书法作品,端庄恬静,厚重典雅,雄劲洒脱。行、草、篆书别具一格,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清雅刚正、舒张优美的艺术气息。楷书最能考验一个书法家的书法功底。曾有学者评论,刘伟群的楷书能给人以十足的美感,给人强烈的视觉效果,这离不开他对颜筋柳骨的研究学习,以及他精湛的用笔之法。一笔一画精准到位,点画彼此之间有顾盼,也有联系,有照应,也有首尾相接,融洽和谐。


刘伟群能把楷书写得这般纯正、精到和与众不同,自然与他的追求有关,他背后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和多年来的默默耕耘,恐非一般人所能忍受。他之所以今天能被人所称道,写就一笔让人刮目的好字,最大原因还是他多年坚持练就的扎实基本功。当然,刘伟群能写出楷书恬静和典雅的感觉,与他性格里透露出的气质也有关。他性情温和,审美取向以古典为范,颇有谦谦君子之文雅。他喜欢读古书、老书、线装书,我曾读过他以文言文写的文章《出东》一文,语词规范、措辞高古,文字功夫让我望而兴叹。我想,大凡一个真正的书法家,都离不开对文学及前辈书法的钻研和体悟,更离不开对书法以外“课外功”的探讨及对传统的坚守。作为颇具建树的书法家,刘伟群做到了这一点。


刘伟群的品行和才气使其书法艺术水到渠成地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人们乐于称赞他的书法艺术,但他在书法上一直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生活中,刘伟群时与友人来往交流,从对书法的认知到对人生的感悟,他可谓随心所欲、侃侃而谈,与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的友人,常常相交而欢。这些书法以外的人生交流,互通互融、相辅相成,也成就了刘伟群对于书法审美独特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使他对书法艺术一直都有新领悟和新感悟。


艺无止境,刘伟群不断汲取传统养分,效仿古人却不乏创新,规循法度而有活力,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深耕远行。


艺术简介:

刘伟群,陕西富平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顾问,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第四届、第五届副主席,陕西省慈善书画研究会副会长,陕西骊山印社副社长,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长安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安美术学院书法系外聘教师。


编辑:海洋

已经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