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

李耀中:与古为新 教学相长

2025-01-06 14:41:54 作者:张春华

微信图片_20250106144059.jpg

李耀中书《题西林壁》(68×68cm)

青年书法家李耀中是一位教学相长而勇猛精进的实践者,纵观李耀中的书法作品,字里行间有着如他性格般的洒脱。他擅长用线条表达内心世界,抒发情感,一点一划,轻重徐疾、抑扬顿挫,痛快淋漓,直抒胸臆,在整体上追求一种恬淡冲和境界,给人一种静谧淡然之思。


他崇尚古人,重视吸取古代名碑名帖的艺术精华,对书法传统的学习从不间断。因此,他的创作显露出较为明显的传统痕迹。然而,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没有数十年的寒窗研习,博采众长,难以达到一定高度。李耀中曾是位语文教师,书法虽然是他的业余爱好,但他却能在繁杂的教学之余潜心创作。


生活中的李耀中,对书法的热衷并没有停留在兴趣和爱好上,而是把书法作为一种文化去传承。他深知,传承就是学习古人,不单单是临帖,把字临摹的相仿,更要学习消化,养成多思的习惯。为此,研习中,他不但思考字帖本身书法技术层面,还深入了解相关书史、书事、书识,以及注重对书法理论知识的掌握。可是,学习书法光靠刻苦是不够,必须既讲究科学的方法,又要更新观念。如果说研习古代书法名家经典使李耀中提高了运笔、章法、墨法上的运用技巧,那么现实生活给了李耀中独特的取法角度:从深海鱼在海中漫游的漂亮姿态,李耀中认为书法线条也应该如此摇曳多姿,灵活多变;从双人花样滑冰中,感悟节奏流畅,开合有度,一气呵成,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的用笔;从打篮球、驾车甚至使用筷子这些身边事的联想中,获得对书法执笔、运笔、发力、结构、章法等等的有益的启示。


李耀中的书法风格明显与他语文教师职业和书法培训师的经历以及他的个性有着极大的关联。李耀中擅长行草,其以“二王”为基,以韵为神,参以金文之古朴,北碑之雄峻,形成朴茂自然,空灵萧散,形神兼备的艺术风格。读之给人一种“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感觉。


同时,他的书法在用墨上,沉着稳健,又有意外之笔,可谓妙手偶得,充分体现了他追求生拙老辣的个人风格。


李耀中的书作五体皆工,且各有特色。他的小楷,取横势,宽绰、扁平,在保持钟繇小楷的特点外,又将横势逐渐变为取纵势,笔法精练灵活,行笔方圆相济,在萧散虚和的韵致间散射出温文尔雅的气象。李耀中的隶书,多用圆笔,取篆势,点画圆劲,内涵蕴藉,偶有方笔,体势端庄飘逸,笔短意长,而意趣绵密,既展示出他深厚的古典书风,又焕发出时代的清晰印迹。他的行草以帖为旨归,博涉多优,曾沉潜于“二王”的韵致,复浸淫于怀素、张旭、孙过庭、苏东坡、米芾、黄庭坚等的天真烂漫与放逸生奇,故结体宽绰而不散漫,疏密搭配得宜,行气疏朗明晰而气势贯通。其篆隶书在中锋用笔之余偶加以侧锋,尽显古趣和生动,保持了篆隶工整、规范的气息,整篇作品凝重静穆。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聂成文先生见其作品后赞不绝口:“李耀中的书法路子纯,方向准,不激不厉,恰到好处,整个作品浸透中庸思想,呈现清秀文雅的主体格调,生动活泼,精到耐看,为广大青年学习书法很有启发意义。”

微信图片_20250106144102.jpg

李耀中书《天津感事二十六首其一》(21×138cm )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李耀中已学习书法近三十年,但他一直在探索,他对自己的书法一直持一种不满意的状态,认为离自己的理想状态还有一大段距离。同时,他也没有过早地把自己恒定在某一定势之下,而是在不断深化传统内涵的基础上,渐渐地调整自己的风格走向。


李耀中有着传统文化人的恬淡和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勇于探索精神、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虽然书法创作不是李耀中的主业,但作为书法培训教师,李耀中的书法更是在教学中得以不断提升。他还结合教学实际,自编教材,因材施教。他教学生从线条的训练入手,让学生们在线条的训练中体会中国传统书法笔法的奥秘。以传授临帖的方法,观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学会学习书法的方法。


李耀中的“快乐教育”法首先讲求个性教育。“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的效果,快速体会到成就的快乐。”这是李耀中多年来不懈追求的目标,为此,他不断地探索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注重共性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个性,运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一般的书法教育通常要求学生从正楷入手,可李耀中通过实践却发现,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可以从楷书入门,也可以从隶书入门、篆书入门,甚至有的学生直接从行书、草书入门,效果反而更加理想。因为顺其天性,学生可以学得更加快乐,入门也就更加迅速。


以古为新,教学相长,成果丰硕的李耀中不负韶华,踏实而坚定,并以书法传承人的担当与责任,与时俱进,在笔墨间舞动出最美的韵律。


编辑:海洋

已经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