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6 10:28:37 来源:中国周刊
(洋县人民政府县长 杜家才)今年是朱鹮再发现40周年,也是洋县和朱鹮共同成长的40年。作为朱鹮再发现地,40年来洋县以“朱鹮保护”为基础,以“生态立县”为根本,以“有机产业”为方向,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朱鹮种群在洋县得到保护、繁衍、复兴,洋县在朱鹮保护中生态更好、生产更优、生活更美,开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为深入践行“两山理论”贡献了洋县智慧和力量。
一、坚持保护为先,朱鹮种群实现繁衍兴旺
朱鹮是享誉世界的珍禽,素有“东方宝石”之称,曾广泛分布在东亚大陆和辽阔的西伯利亚。进入20世纪,野生朱鹮在朝鲜半岛、日本等地相继绝迹。1981年5月,我国科学家历时3年,终于在洋县发现了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从此洋县与朱鹮结缘,朱鹮在洋县涅槃重生。
一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朱鹮活动范围显著扩大。严格按照“全民参与、依法保护”的原则,深入实施县镇村三级网格化监管,坚持在350平方公里、12个镇(街道办)90个村的朱鹮保护区内,禁止使用农药化肥、开发矿产、兴办企业,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持续扩大朱鹮繁殖栖息范围。朱鹮活动区域从洋县逐步扩展到汉中、安康、宝鸡三市15县,栖息地由发现时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当前的3000多平方公里。
二是持续加强保护繁育研究,朱鹮种群数量大幅提升。目前,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已增加至7000余只,其中洋县境内2000余只,基本缓解了朱鹮的极濒危局面,成为世界濒危物种成功保护的典范。在加强野生朱鹮保护的同时,积极开展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飞。1990年起,成功繁殖出10余代朱鹮个体。2004年至2005年,首次组织开展朱鹮野化放飞试验。至2020年底,放归朱鹮在野外自然繁育获得成功,实现了国家层面从稳步就地保护、人工饲养到野外放归的良性发展保护目标。
三是持续拓展生态保护内容,绿色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在开展朱鹮保护的过程中,洋县辩证地看待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始终把良好的生态环境当作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最硬核的发展潜力,扎实推进生态建设与保护,严把项目准入关口,坚决杜绝高能耗、高排放企业落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截至2020年底,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47天,汉江出境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森林覆盖率达68.6%,绿色成为了洋县最靓的底色。
二、坚持绿色发展,有机产业持续发展壮大
近年来,洋县依托保护朱鹮造就的生态优势,坚持以“标准、认证”为手段,以“食品安全”为方向,以“品牌战略”为重点,积极打造朱鹮品牌、发展有机产业,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同步和谐发展,并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全国第二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一是聚焦政策引领,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成立了有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建立了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制订了监督机制、考核办法,落实了每年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出台了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全额补贴有机认证、基地环境监测费用,全力促进有机产业发展。尤其是在黑谷产业发展方面,协调农发行将黑谷列入粮食收购贷款目录,给予种植户每亩150元补贴,全县黑谷种植面积扩大至5万亩以上。
二是聚焦科技支撑,发展潜能不断释放。紧盯市场供需,持续优化资源配置,组建了10支有机农业技术专家服务队和100支科技服务队,重点在黑米、中药材等骨干产品上扩面积、强基地;在有机稻米、酒类等产品上创品牌、拓市场。为提高有机产品附加值,与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科研机构及高校开展合作,建立了“产学研”基地,组建了专家顾问工作站,设立了中国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研究示范基地,为产业发展、品牌打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是聚焦重点突破,主导产业不断壮大。截至2020年底,全县累计认证有机生产企业35户,有机产品15大类81种14.42万亩,其中:认证中药材17161.8吨、稻米3210.4吨、薯类3871.3吨、梨果2972吨、蔬菜2225吨、油料1518.7吨、魔芋1416吨、食用菌2300架、酒类925吨。建成纸坊、马畅等10个有机产业示范镇,朱鹮湖合作社草坝村有机粮油基地等10个有机生产标杆示范基地,秦洋长生酒业有机黄酒生产线等10条有机产品标杆示范加工生产线,奠定了有机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四是聚焦龙头带动,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坚决落实“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生产、加工、营销、监管、追溯等产业运行体系。规划建设了总投资21.8亿元、占地3750亩的集加工、物流、科研、销售、信息于一体的有机产业园,现已完成投资11.28亿元,12户企业入园发展,黑谷酒厂迁建、油牡丹深加工等项目加快建设,有机产业服务中心建成投用,园区功能日臻完善,龙头带动和示范作用初步显现,被评为全国第三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五是聚焦品牌驱动,竞争优势不断凸显。制定了“洋县黑米”“ 洋县红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准,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注册“朱鹮牌”商标6大类50多种,实现了“朱鹮”有机品牌全覆盖,区域品牌价值达93.57亿元,稳居全国百强榜。有机黑谷酒、黑米醋、五彩米、香菇等产品出口美日韩等国家地区,畅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朱鹮”和“有机”已成为洋县的靓丽名片和形象代言。
六是聚焦融合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积极推进有机产业和全域旅游发展相融共生,初步形成了“观蔡伦造纸”“游华阳景区”“赏秦岭四宝”“逛朱鹮梨园”“购有机产品”的“游、购、娱”生态旅游产业链。独具洋县地域特色的朱鹮黑谷酒、谢村黄酒、五彩米及其深加工产品、食用菌等有机产品已成为游客馈赠亲友的必备品。有机产业与生态旅游发展相得益彰,有力促进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二五”末的23∶44∶33优化调整到21∶43∶36。
三、坚持两山转换,开启乡村振兴全新征程
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产业,基础在产业,希望在产业。“十四五”时期,洋县将继续坚持把保护朱鹮造就的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产业优势,加速打通“两山”转换通道,积极培育大有机、大旅游、大康养“三大支柱产业”,奋力打造国家级生态产品供给基地,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增添强劲动力。
一是推动有机产业加速发展。围绕养殖业求突破、种植业求扩大,倾斜政策扶持,强化技术服务,重点支持米、果、菌、药、畜五大产业,制定颁布“洋县黑米酒”标准,打造从“田间”到“餐桌”有机产业全链条,有机园区落户企业达到20户以上,全力打响“朱鹮之原·有机洋县”区域公用品牌,实现从有机产品向有机品牌、有机大县向有机强县、有机践行者向有机引领者转变,着力把洋县建成西北地区最大有机产业集群、全国最大黑色有机食品基地、全国有影响力有机科研基地。
二是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做优叫响朱鹮、蔡伦两大生态文化IP,着力打造西部幸福产业先行示范区、国际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力推进华阳景区5A创建,深度开发蔡伦墓祠、张富清旧居等优质旅游资源。积极推进“旅游+”,集中开发谢村黄酒文化体验群,加速打造八里关国际观鸟旅居小镇,招商建设1家五星级酒店,全力打造一批特色民宿集群,深度开发一系列具有洋县元素的旅游小商品、工艺品和餐饮美食,让更多游客吃在洋县、住在洋县、留在洋县。
三是推动康养产业突破发展。深入推进“健康洋县”建设,不断提升县域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积极建设区域医养结合基地。持续加快公立医养机构体制改革,全力建设紧密型医共体,打造30分钟城镇、60分钟偏远乡村基本医疗服务圈。加快建设朱鹮国际康养生态城CCLC、洋州里农文旅等康养项目,积极建设中药养生产业园、生态养老养生产业园,鼓励发展互联网医疗、智慧健康养老、数字化健康管理等新业态,将洋县打造成服务大西安、辐射大西北的高品质康养后花园。
编辑:杨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