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6 14:58:33 来源:中国周刊
为持续推动“健康中国”行动,促进我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5月24日上午,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全国中老年网在北京联合发布《康养蓝皮书: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20)》。发布会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第六届、七届副会长,健康中国50人论坛执行主任陈剑致辞。
▲《康养蓝皮书: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20)》 在第四版《康养蓝皮书》发布会上的致辞 各位领导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健康中国50人论坛,作为今天活动的协办单位,衷心祝贺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何莽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康养蓝皮书: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20)》面向公众发布。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第六届、七届副会长,健康中国50人论坛执行主席 陈剑 目前全球疫情仍然居高不下。以疫情划界,人类开始了新纪元。疫情期间出现了四大景象引发人们关注:就是数字经济强势崛起,生命科学以超摩尔定律的速度在发展,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大健康产业逆势上扬。 疫情为数字化奠定厚实的社会基础;疫情让人们清楚认识到对生命科学的认知边界决定了人类的未来;而中国,由于疫情防控取得的阶段性胜利,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国家;大健康产业的逆势上扬,既与经济增长到了一定发展阶段有关,更与疫情催生的对大健康产业强大需求所致。就全球情况看,大健康产业,特别是其中的康养产业的发展已呈现出多业态、全方位等特点。人们普遍认为:康养产业将是21世纪的新兴产业,涵盖诸多业态,关联城市建设、生态环境、民风民俗、科技信息、文化教育、社会安全等众多领域。而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众多资本将围绕这些业态,展开激烈的竞争。 康养产业在中国逆势上扬,诸多资本趋之若鹜,康养产业也成为地方政府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一些地方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吸引资本在医养康养、旅居康养、智慧医疗、生态康养等领域持续发力,有力推动了康养产业的融合发展。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康养产业总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对康养产业的认知与利用主要停留在资源开发上,康养产品发展尚缺少成熟的理论指导和产业示范带动,如何认识康养产业发展特征和一般规律性,探索出康养产业发展可复制的发展路径,这需要政府与企业家、研究机构共同合作,总结各地不同地区发展模式,成熟的经验、汲取教训,探索不同的产业特征和发展框架,合理利用中国城乡现有资源条件去发展康养产业以提升人民消费水平,进而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当然,也不要过分相信一些机构的顶层设计。对政府来说,重要的是让市场真正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政府通过健全和完善市场化竞争体制,打造发展平台,进而吸引更多有活力、有潜力的社会资本进入康养产业。在这方面,四川攀枝花市等一些城市政府做出了很好探索。特别是攀枝花市,这是一个资源型城市,他的钒钛资源,还可以开采百年,这个城市用了十年时间发展康养产业,使康养产业成为这个城市的经济支柱,占了全市经济总量的八分之一,成功地开辟出第二战场,成为中国著名的康养城市。 ▲攀枝花市获评2020年度中国康养可持续发展20强市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康养产业发展也需要融合数字经济、金融产业,实现产业发展的新突破。 健康中国50人论坛专家组成员何莽博士及其团队长期扎根基层,深入中国多地进行调研,他们把自己的博士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连续四年出版的《康养蓝皮书: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通过界定康养产业含义、设置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探讨康养产业开发模式与路径、特别是通过案例分析,发挥政府和市场各自的优势,何莽团队的研究不仅具的很强的学术价值,更具有明显的原生态、实践性品德。四年出版的康养产业发展报告,向人们展示了政产学研相互融会的优质案例。刚才介绍的攀枝花市康养产业发展,就凝聚了何莽团队做出的贡献。他们的不懈努力为推动中国康养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精神食粮,可喜可贺! 健康中国50人论坛自成立以来,努力打造健康领域高端智库,每年举办的健康中国50人论坛年会,出版的决策咨询内参专报,为健康中国行动提供的展示平台——一年一度的雁栖湖健康发展论坛,特别是今年9月3至5日将举办的雁栖湖健康发展论坛2021,筹备正在推进,得到了众多政府部门、企业和研究机构大力支持,将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此次2020年版蓝皮书的问世,健康中国50人论坛的主席张梅颖女士为此书作序,健康中国50人论坛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田雪原研究员为今年蓝皮书作点评,表明健康中国50人论坛全力支持何莽团队的努力,并期盼在未来的岁月里有更多的深度合作,使康养蓝皮书成为经典的品牌蓝皮书,并为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做出更大贡献。 再次祝贺 《康养蓝皮书: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20)》正式问世。期盼2021年报告更精彩!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第六届、七届副会长 健康中国50人论坛执行主任 陈剑
编辑:杨文博